至此洪濤基本沒有問題了,維利爾斯公爵和奧利維瑞斯伯爵這樣的寵臣,在中國曆代皇帝身邊也不少見。遇見比較明白的皇帝他們會起到輔助作用,趕上比較糊塗的皇帝就變成禍國殃民的奸佞了。
17世紀的英國正處於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和其它歐洲國家相比既談不上強大也算不上先進,而且還窮,連海峽對麵不具備獨立國家資格的聯省共和國都不如。
在航海貿易和殖民地方麵,英國同樣屬於後進份子。當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新大陸玩了上百年之後才想起過去,對亞洲的探索更是被遠遠甩在了後麵。
為了彌補起步晚的缺陷,英國人成立了三個外貿專營公司,其中一個很出名,大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另外兩個沒怎麼發展起來,一個是負責俄羅斯貿易的莫斯科公司,還有一個是負責奧斯曼帝國業務的黎凡特公司。
可不管怎麼追依舊是晚了,即便沒有大明帝國崛起,亞洲絕大部分海上貿易份額也被葡萄牙與荷蘭人給瓜分了。
英國船剛來的時候被這兩位前輩揍了個滿頭包,在香料群島和東南亞海域根本站不住腳,堪比黃金價格的香料貿易更沒資格碰。
隻能可憐巴巴的湊到印度半島,在葡萄牙人沒有完全控製的幾個港口苟延殘喘,靠倒騰印度棉布、靛藍、硝石之類的二、三流貨物勉強度日。
常言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英國人來晚了,沒在東南亞找到落腳點,吃不到最肥的肉,卻也沒挨不上最疼的打。如果他們也像西班牙人那樣礙了大明帝國擴張的腳步,結局說不定更慘。
可話又說回來了,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拖了十多年,英國人還是被命運推到了大明帝國的對立麵上。
這群窮瘋了的家夥居然盯上了最賺錢的海貿生意,打算憑借武力衝過來分杯羹。而首當其衝的目標,就是位於好望角最南端的恩鳥港。這裡不光是荷蘭商船最大的貨物轉運港,還是進入亞洲航線上最關鍵的補給港。
如果得不到恩鳥港,無論英國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商船,都要從非洲西側的黃金海岸埃爾米納堡出發,一口氣繞過好望角到非洲東岸莫桑比克的索法拉港才能得到補給,全程8000公裡。
以當時的航海技術,一口氣航行8000公裡並不是很難,但如果把探險船換成商船就太難了。除非不滿載貨物,但那樣跑一趟的利潤將大大降低。
近二十年來恩鳥港並沒有封鎖好望角航線,切斷歐洲和亞洲之間的唯一海上通道。
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封鎖好望角海域太難了,大明帝國海軍拿不出那麼多船隻和水手,全年一刻不停的在廣袤的海域裡巡航。
另外洪濤也不想過早刺激歐洲人,讓他們意識到好望角的重要性,然後一波又一波的派遣艦隊前來騷擾。
總體上講這個策略還算成功,足足拖了小二十年才招惹來是非。而此時的恩鳥港已經從簡陋的貿易貨棧變成了堅固的軍事堡壘,且除了武器彈藥之外完全做到了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