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再看幾日,放長線誘其背後指使出麵?”可陳矩真不這麼認為,趕緊在腦子裡使勁兒想了想,好像還能把事情辦得更完美一些。
“若抓了它,不出一旬,科道們就會蜂擁上疏,把《半月談》也相提並論,到時候該不該抓呢?讓他們說吧,自會有人替朕出頭的。當初你對朕袒護馬經綸不甚理解,現在可明白了?”
手下最大的太監頭子,在遇到難題時連續出了兩個主意都沒說到點子上,好像有點失職。但洪濤並不這麼看,在搶占輿論製高點的方式方法上,古人確實不如現代人玩的明白。
曆代皇帝在和文官集團爭權奪利時,無法占據輿論優勢也是失敗的重要因素,不得不承認,文官集團在宣傳方麵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建院講學、著書立說、交友遊離、詩詞歌賦,都是傳播言論並獲得認同的有效途徑。皇帝卻隻能困在皇城之內下令、下詔,說是昭告天下,實際上除了官員之外絕大部分百姓並看不見。
但隨著報紙的出現,在輿論方麵的巨大差距被迅速拉平了,甚至反客為主。皇帝想開放言路,可以允許私人辦報。不想開放了,就說報紙是妖言惑眾。一收一放之間,無級變速,隨意調整,絲毫沒有頓挫感。
科技是生產力,同時科技也是統治階級的大殺器。科技越發達,統治階級控製輿論的手段越有效,多數人知道真相的可能性就越小。科技是把雙刃劍,得看拿在誰的手裡,怎麼使用。
現在洪濤就要用報紙來混淆視聽,和官員集團打一場輿論戰。你們指責朕利用皇莊產業搜刮民脂民膏,朕就把皇莊的運營模式、資金去向全都寫明白,再不點名的把官員士紳侵占田畝、壟斷行業、強取豪奪的細節都公布出來。
讓百姓們自己算筆賬,看看到底是誰在強取豪奪。就算最終打不贏口水仗,那也得大家全灰頭土臉,誰也彆想占著大便宜再裝聖人,還指責彆人是蛀蟲。
“《半月談》……萬歲爺高瞻遠矚,奴婢心服口服!隻是如此一來,朝廷大事被街頭巷尾山野村夫所議,有失體統,更怕眾口鑠金。”
如果皇帝不提《半月談》,陳矩根本想不起來,此時豁然開朗,然後就是一陣心寒。整整一年前皇帝就已經著手布局了,要說是無心之舉,太有辱智商了。
但除了心服口服之外,還有件事很值得憂慮。自古以來朝廷都是高高在上的,所做的任何決定百姓們隻能聽著,完全沒有參與的可能。
假如《半月談》與《東林旬講》以筆為刀互相攻擊,那不就把朝廷大事全公之於眾了,怎麼想怎麼彆扭,一旦引發民間對立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噯,你的聖賢書算是白讀了。孟子雲,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古人又雲,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隻要不是軍國大事,說一說也無妨。”
“……萬歲爺所言極是,奴婢淺薄了。”得,都把聖賢書搬出來了,閉嘴吧。可是陳矩想破了腦袋也沒找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出自哪位古人之口,但聽著確實有點道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