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數40萬石南洋大米……衛所這些日子深受糧價飛漲之苦了吧?不如在派人前往杭州報信的途中向沿途村鎮報報喜訊。
就說陛下聖明,親自掏錢從南洋、西洋買來了千萬石大米。這這是第一批,隻待上了岸米價自然要下跌,不出月尋怕是要比去年還低。”
剿匪提督衙門這次派出來的是位總理,相當於提督的副手,要不是皇帝不準,袁可立就要親自押船去占城裝糧了。
這位總理年紀不大,卻是個妙人,不僅出色完成了提督交代的任務,還深刻理解了此行的含義,半點不浪費資源,連一名偶遇的衛所千戶都要充分利用起來。
“卑職謝過大人救命之恩!”聽了總理的解釋,衛所千戶直接就跪在甲板上行了大禮。國家大事他不太懂,可糧價如果再漲下去,他們這些當兵的也要挨餓了。現在這些船無論掛的哪國旗幟,在他眼裡全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噯,本官隻是替陛下跑腿,幸不辱命,要謝也要謝陛下仁厚愛民。記住啊,傳話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句加上去!”
總理趕忙側身避開,指著北邊一起行禮,順勢擦了擦額頭的冷汗。剛剛叮囑千戶時有些匆忙,把如此重要的環節給忘了,罪過罪過,好在還有機會彌補。
千戶把小船駛得如同飛起,在浪湧間上上下下一會兒就不見了。40萬石糧食運抵的消息,很快也隨著他一起登陸,以每日百裡的速度向周邊飛速蔓延開來。
傳著傳著,40萬石就成了400萬石、4000萬石……十二艘雜七雜八的帆船也變成了上百艘巨艦。流言這個玩意一旦傳播起來,天王老子來了也刹不住。
有人歡喜有人愁,普通百姓、工匠、中小富戶和部分兵將官員當然是喜聞樂見,同時也對遠在千裡之外從未謀麵的皇帝生出了感恩之心。糧食來了,今後的日子就安穩了,心裡也就不再七上八下了。
可也有少部分富商、地主、官員如坐針氈,恨不得每隔一個時辰就派人去碼頭數一數,運來的糧食到底有多少,再在心裡仔細盤算一番,會對整個江浙地區的糧價造成多大衝擊,然後臉色越來越難看。
實打實的12艘海船,實打實的滿載,實打實的全是大米!
五天後,當最後一艘海船卸完大米升帆緩緩離開碼頭,杭州城裡的糧價也連續五天沒上漲,但也沒落,好像在觀望。
但隨著杭州提督織造周貴的一紙布告貼出,糧價應聲而落,短短半日就把之前半個月的漲幅抹平了。即便如此,城中大小米店還是門可羅雀,再也不複往日繁華。
布告內容很簡單,隻說了一件事。從即日起,城內兩座糧倉和城外四座糧倉一起開倉平糶,但不是賣糧,而是用南洋、西洋所產本年稻米,以一斤比一斤半的價格換取民間陳米、陳糧,隻要不黴不腐幾年的都成,為期一個月。
更多的大米則被裝上漕船,沿著運河上溯蘇州、無錫。那邊的米市更大,雲集了各地糧商,還有不少願意幫朝廷向災區運送賑濟糧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