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時的船隊最多是200艘,朱祁鎮一下子就要造120艘,其用心不可謂不顯著,決心不可謂不堅定。
但文官集團的反擊也很堅決,從正統九年開始,浙江、江西和福建先後爆發了農民起義,並迅速蔓延,把沿海地區攪合得風聲鶴唳,嚴重影響了造船進度。
那農民為啥起義呢?文官們給出的理由無非就是勞役過重、民不聊生啥的,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埋怨英宗皇帝不該大興造船工程,看看,把百姓都逼反了吧!
可英宗皇帝沒信,他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也就是駐守各地的鎮守。太監們傳回來的消息和官員所講的理由有很大出入,兩邊對不上。
這些所謂的農民起義和以往不同,他們不打土豪也不搶糧倉,而是專門找官軍的麻煩,尤其在和造船有關的地方鬨得最歡。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英宗待在紫禁城裡也搞不清,但他明白事務反常必有妖的道理,乾脆也不調查了。造反是吧?當地衛所軍無能為力是吧?成,咱調正規軍過去。
正統十三年冬,英宗任命寧陽侯陳懋為總兵,掛征夷將軍印,統兵十萬清剿福建民亂。為了防止有人和當地官府、衛所勾結欺上瞞下,特意派了2萬京營督陣。
結果轟轟烈烈鬨騰了三四年、穿州過府誰也擋不住的農民起義,不到三個月就被掃平了。此時正好去雲南平叛的軍隊凱旋了,接到英宗的聖旨直接開進江西,又像狂風掃落葉般把當地起義給滅了。
福建鄧茂七、緬甸思機發的屍體被送到北京梟首示眾。浙江反賊頭目陳鑒湖和手下幾十人被活捉送回京城,三法司判斬立決,但被英宗皇帝攔下了,轉交給錦衣衛審理。
事情至此並沒完,朱祁鎮已經看出這些所謂的農民起義背後有貓膩,命令兩支軍隊先彆回來,一支去湖廣鎮壓苗亂,一支留在福建和浙江繼續清剿殘餘匪患。同時讓錦衣衛徹查緣由,必須找到幕後指使!
此時已經是正統十四年三月,距離土木堡之變還有四個月。幾十年沒有戰事的大同、宣府和遼東突然同時傳來了軍報,有敵寇邊!
英宗一聽這還能成?不拿豆包當乾糧是吧!正好,朕要禦駕親征,讓全天下都看看大明皇帝到底有幾斤幾兩。隻要把這場仗拿下,至少在今後的一二十年內沒人再敢挑釁皇帝的權威。
每當看到這裡時,洪濤就會不由自主的扼腕歎息。還是太年輕啊!不是說禦駕親征不可以,假如條件允許,以皇帝身份親率大軍開疆拓土,對國民的影響力是任何政績都無法比擬的。
但是!當時的條件肯定不成熟,雖然該乾的事情都乾了,文官集團也處處受製無力阻攔。但攘外必先安內的古訓朱祁鎮給忘了,家裡都不穩定呢就敢帶著所有親信出去浪,太冒險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