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沒錯,就是我們乾的!(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221 字 10個月前

努爾哈赤當時也是這麼想的,左思右想琢磨不透卓裡克圖洪巴圖魯的用意。但之後不久陸續傳來的消息,終於讓他恍然大悟,然後就把房間又砸了一遍。

卓裡克圖洪巴圖魯並不傻,也不慫,當然知道三角關係該如何處理。如果明朝皇帝想靠這種不傷筋骨的騷擾來威脅喀爾喀五部那真是打錯了算盤,掄起襲擾戰,蒙古人說第二,就沒人敢說第一!

可如果將要麵臨大明和喀喇沁部的雙重壓力,卓裡克圖洪巴圖魯就不得不好好想一想到底哪頭重哪頭輕了。就在明軍偷襲開魯部的同時,還有一隊明朝使者從古北口越過邊牆,深入了喀喇沁部腹地。

不過他們不是來偷襲的,而是明朝皇帝的和談使節,要與喀喇沁部的首領們談一件非常大的事情,邊榷。大明皇帝給喀喇沁部開出了非常誘人的條件,打算用雙方互貿換取喀喇沁部結盟,共同對付遼東女真人的威脅。

邊境互榷一直都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焦點和痛點,雙方為了這個問題爭鬥了幾百上千年,依舊沒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遊牧民族向來是逐水草而居,夏天有夏天的草場,冬天有冬天的營地,有時候還要整族整族長距離遷徙,所謂領地牧場,基本都是臨時性質的。他們的財產就是羊群、牛群和馬群,哪兒合適羊群馬群的繁育,哪兒就是家。

這種遊牧習俗很利於作戰,沒有定居點和城市,就沒有需要死守的弱點,幾乎全民皆兵,後勤壓力相對輕很多,非常善於大規模轉移和穿插,常常可以以少勝多。

不過凡事總有兩麵性,遊牧遷徙的生活方式,注定了他們無法發展大規模工業和手工業,很多生活物資都無法自產,隻能靠交換。

但日常生活又離不開這些東西,比如說鐵鍋、鐵壺、瓷器、布匹、鹽巴、茶葉,還有經文、書籍等等。而農耕民族恰恰最擅長製造這些東西,卻不太會大規模飼養牲畜,尤其是馬。

乍一聽這個問題好像很容易解決,遊牧民族用羊和馬去換農耕民族的手工產品和農產品,兩邊互通有無,不就兩全其美了,何必非要打打殺殺呢。

但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卻非常複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交易不對等。遊牧民族能用來交換的物品太少,或者叫價值比較低,無法以對等的價格換取農耕民族的產品。

先看看遊牧民族可以拿出來用於交換的貨物是什麼吧,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羊,然後是馬,還有動物毛皮以及少量的金銀寶石。

羊,在農耕民族眼裡就是肉,屬於可有可無。沒有羊肉他們依舊可以從其它動物身上獲取足夠的蛋白質,比如豬、牛、雞鴨、魚等等,所以價值不是很高。

動物毛皮和金銀寶石倒是很值錢,無奈產量太少,遊牧民族也不太會尋找礦脈大規模開采。其實會也沒大用,遊牧民族不具備足夠的剩餘勞動力用於勞動密集型產業。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