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不是仁慈之君還有待商榷,但他絕不是吃虧之人,這一點必須很確定。之所以不追究官員的罪責,和寬容沒有半點關係,隻是不想節外生枝,給新政添上負麵消息。
可不降罪不意味著不處罰,名單上的所有涉事官員全要主動遞交辭呈,再把家產捐獻出來一半,再把退休後的待遇剝奪。
彆嫌處罰太重,就這樣還要把嘴閉緊,對外隻說工作失誤,罪有應得。如果有人覺得不公平,四處招搖,那大家就都彆要臉了,該怎麼辦大明律上都寫著呢。
“臣感激涕零,萬歲萬歲萬萬歲……”沈應文此時的心情隻能用四個字形容,死裡逃生。如果不是心腦血管還算堅韌,他恐怕也得跟著許弘剛一起撒手人寰。
“臣有視察之責,罪不容恕!”緊跟著認罪的還有高攀龍,雙手摘掉烏紗,一臉死灰。
在意外接手大理寺卿的時候,他就做好了有一天人頭落地的準備。明擺著的,皇帝是不想放過東林一脈,打算趕儘殺絕。但又不願背負嗜殺之名,故意把自己放在高位上等著抓小辮子。
但經過幾年的相處,他發現之前的想法可能有不小的出入。皇帝確實對朝中派係非常痛恨,但並沒有借題發揮致自己於死地的意思,反倒是時不常表露出修訂律法,整頓吏治的意思。
試問誰當官不想有所作為,即便是貪官,在撈錢之餘也會時不時幻想著成為能臣。如果皇帝打算整頓吏治,自己第一個舉雙手雙腳支持。
結果準備了半天,卻換來這麼個下場。雖說真沒參與舉子鬨事,甚至不知道有人在暗中推波助瀾,可大理寺卿是乾嘛的?啥都不知道就跟著彆人一起給皇帝聯名上疏,這就叫嚴重失職,或者說是同謀,沒法辯解的。
“朕如此做就是不想擴大影響,搞得人心惶惶。這兩年在朕和諸位的通力合作下,朝中剛剛平穩了些,若是再有大波瀾,豈不是全白努力了!
參與策劃者罪不可恕,其他人就引以為戒吧,今後再遇到此類事也好有個借鑒。不要再說了,朕意已決。今日還有其它事要商議,此間已然夜深,抓緊些,最好不要熬到天明。”
對於高攀龍這個人,經過幾年的觀察,洪濤還是比較認可的。不是工作能力,而是人品。他基本符合曆史書裡說的直臣標準,對個人要求很嚴格,不貪不腐還不怕死,敢於提出不同意見。即便想法不同,也屬於有理想有抱負的範疇。
這種官員多一些肯定很煩,但沒有太大壞處。他們會像蒼蠅鐘愛糞堆一樣,無時無刻不關注著君王的一舉一動,隻要有和他們認知不符的地方就會滔滔不絕的講出來。
想讓他們閉嘴隻有兩個辦法,第一是宰了,第二是趕走。但他們的存在並不是蒼蠅,而是鏡子,隨時隨刻讓君王看清楚自己的樣子,認清能吃幾碗乾飯,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妄自尊大、自信心爆棚。
找文字優美、辭藻華麗的吹捧者不難,找天天提意見、句句誅心的提醒者不容易。這類人要不就在邁入仕途時被大浪淘沙了,要不就是把君王說煩了、罵急眼了,一刀給砍了。不光不能趕走,還得重用,物以稀為貴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