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可惜他還不是。
觀測類的成果,因為是自然結果,沒人能搶。
可計算類的成果,就算結果一樣,過程、設計,人家在很多細節上挑一挑你的瑕疵,覺得你不夠嚴謹工整,就夠你喝一壺的了。
既然如此,作為學術界刷聲望的第一桶金,還是選擇適可而止、換取引用數爆炸吧。
“這招厲害啊!估計《東海大學學報》這種所謂核心期刊、實則SCI影響因子極低的職稱倉庫,都要稍稍鹹魚翻身一把了吧?估計明年後年,《東海大學學報》的SCI影響因子,能翻一倍。”
這是作為旁觀者的孟院士,此時此刻的內心活動。
國內頂級的自然科學類核心期刊,加入SCI引用庫的,影響因子最高的有將近10,好一點的3~5也能湊出七八本。
不過各大頂級大學的學報,一般不在此列,包括東海大學學報、清華學報、中央科大學報、魔旦學報,都不行。
這主要是跟影響因子的算法有關。
SCI影響因子,看的是過去兩年內,這本期刊上發表的總論文篇數、與這些論文被其他進入SCI引用庫的期刊引用的總次數,之間的比值。(前一個是分母,後一個是分子)
大學學報之類的期刊之所以吃虧,主要是因為它不分學科,貪多求全,本大學大部分專業,總要分潤幾個論文名額。
畢竟,也要照顧到本校研究生的畢業,以及本校教職人員刷職稱嘛。
而一個大學不可能所有專業都強,所以那些辣雞專業的論文數量,就擴充了分母、拉低了平均數。
就好比,要是電子科大這種極端偏門的大學有學報,而這個學報必須給電子科大的每個理工科專業都排排坐分果果留論文名額。那肯定除了電子類的論文外,其他專業在被SCI引用方麵會全軍儘墨。
在東方國,中央科大的學報,算是學報類期刊裡SCI平均影響因子比較高的了,大約1點多。東海大學學報隻能保證過0.5,還不到1。
放到國際上,也是越專業細分的期刊,越容易出影響因子爆棚的神刊(但同時渣刊也死得更慘,因為你被神刊全麵覆蓋壓製,馬太效應聚集更明顯。覆蓋麵廣的刊物,好的不會太好,但渣的也不會太渣,比較和稀泥)。
比如《SCE》、《NATURE》這種科學界泰山北鬥級的大刊,因為覆蓋門類齊全,所以常年也就40~50影響因子。可《CA》(化學文摘)這種刊物卻能有將近兩百之多,常年蟬聯全球影響因子最高期刊。
而具體到眼下這個案子上,孟院士顯然是看到了一個趨勢:《東海大學學報》,或許會因為這一期上,有顧玩的這篇文章,要被SCI庫級彆的各國期刊,至少引用幾十次甚至上百次。
所以,如果可以單獨看這一期的《東海大學學報》,估計引用數能是本期總論文書的好幾倍!相當於影響因子3.0以上,甚至能衝一衝5.0。
可惜,行業算法要求必須是兩年平均,不會允許你一期封神。所以顧玩這篇神作的拉動效果要被除以24,平均到24期裡。
也許,明年全球相關學術統計機構那兒,《東海大學學報》的SCI影響因子,能因此從0.6,提升到0.8吧。
一篇論文,讓一本期刊下一年的國際影響力,直接量化提升了三分之一!想想都是很可怕。
估計東海大學的學報編輯部的負責教授,做夢都要笑醒了吧,簡直是飛來橫影響力啊。
孟教授甚至有些懊悔:為什麼?為什麼中央科大學報,或者中央科大辦的天文學專門期刊,沒有去拉攏顧玩第一時間把測量結果發表到中央大學的期刊上呢?
就算中央科大的學報已經有1.4的SCI平均影響因子了,但明年如果能提升到1.6,校長也不會嫌多的。
隻可惜,一切沒有如果。
顧玩這個成績,確實是運氣因素占了99.99%,不管怎麼說,都是不可能再複製的成功。
八百裡開外一槍爆頭,這是把一輩子買彩票的幸運值都榨乾了吧。
但不管怎麼說,孟院士決定回去之後就跟校長陳情,既然如今顧玩已經考了中央科大,那以後務必要儘量給優惠條件,把他的論文多留住幾篇。
當然了,如果有資格上《SCE》、《NATURE》或者其他頂級外國期刊的作品,那還是要往外投的。
畢竟一所大學有多少《SCE》和《NATURE》,本身也是極為重大的成績。
孟院士的想法,隻是說要把顧玩會向其他國內期刊投的論文,都截胡下來。
留給東海大學、魔旦和清華,太浪費了,簡直是明珠暗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