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一篇論文一學期(1 / 2)

科技之神 浙東匹夫 6335 字 6個月前

() 公允地說,顧玩給麻依依安排的那些任務裡麵,“分布式編譯架構”是最容易琢磨出來的一個突破點。

這玩意兒所需的知識結構,很契合計算機專業的資優生。

另一方麵,地球人當年關注分布式編譯,其實是跟摩爾定律瓶頸臨近,有莫大的關係地球上,那條“cpu單位麵積算力每過18個月就能提升一倍”的摩爾定律,其實早在2005~2006年前後,就逐步陷入瓶頸了。

當時,05年暑期檔英特爾發布的最新款cpu,單位算力就根本達不到04年初版本的翻倍了,大約隻有04年春版本的1.6~1.7倍。

到06年底/07年初的英特爾單核cpu版本推出時,距離05年暑期檔版本又過去大約18個月,但是這一次,單位算力隻有05年暑期檔版本的1.5倍。

可見,算力倍增的速度,在逐步放緩。當時cpu的加工工藝大概還在四十個納米的水平,瓶頸就已經凸顯了。這不是英特爾喜歡擠牙膏,而是真的擠不動更快了。

但地球上的普通消費者,在05/06年那陣子,並沒有感受到電腦性能的提升速度明顯放緩這是因為,英特爾提前知道自己擠牙膏擠不動了,所以在那陣子推出了個叫“雙核”的技術。

cpu單位算力提升速度不夠,那就搞新的算力分布架構,用核心數量來湊。又過了兩年,到08年前後,雙核也撐不住了,就上四核。

至於後來的分布式編譯架構/雲計算,有個最大的外部誘因,就是“增加cpu核心”這條思路,也漸漸變得不劃算了。

不可能無限堆砌32/128/512核,既然如此,不如直接搞分布式,把算力任務充分並行拆解的底層架構問題,給解決了。從此,咱也彆糾結單台cpu的算力了,直接芯海戰術堆規模。

藍洞星上,基礎科研落後於地球,商業模式創新領先於地球。

至於芯片工業,因為這玩意兒雖然受製於基礎科研,但本身也屬於能夠賺錢養活研發的產業,所以兩相抵消,差不多跟地球上發展還算同步。

因此,在99年的藍洞星上,還要再過上三四年,才能感受到“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危機。

既然如此,藍洞星人目前對於“分布式編譯”和其他算力分布架構的關注度,也就很低。

即使這玩意兒你真走心研究研究,發現並沒有那麼難,但偏偏就是沒人去走這個心。

大家都覺得自己的努力,會因為英特爾的強大,而變得沒那麼大意義,就懶得琢磨了。

一個優美的漏,就這麼擺在那裡,等著一個隻要有盟校計算機專業研究生水平的人,想撿就能撿走。

……

99年10月份,剛剛大二上學期才開始不久的時候,那個時間點的麻依依,當然是沒有“盟校計算機係研究生”的水平的。

但是,在針對性的刻苦鑽研之下,在顧玩的調教指導之下,孤注一擲挖掘,到了期末的時候,麻依依也差不多把這個問題琢磨得融會貫通了。

說到底,還是撿漏機會難得,天賜之便。

12月在自家學校實驗室鼓搗架構成功、試跑了半個月,確認編譯效率提升,數據搜集充分,她就開始寫論文。

這篇論文,顧玩也不打算掛名,就讓老婆一個人寫了。畢竟後續能讓麻依依自己獨立完成的課題不多了,隻會越來越難。讓她的出道之作能獨立完成,對她將來一輩子的名聲也好聽。

否則全程靠老公,還不被人說成是硬飯軟吃。

另外,顧玩也不是什麼喜歡送妹成果的人。他很有分寸,哪怕是自己合法的老婆,他也不會無原則地給成果。

首先得確保對方的能力真的做得出來,將來彆人問起來也能聊得頭頭是道,這樣才能把論文轉化為學術威望。如果駕馭不住學術威望的話,那就適得其反了。

另外,顧玩考慮到的是他自己這輩子不會親自經營企業。

他是個純理科生,隻能當大科學家、絕對控股東和精神領袖。

如果老婆能幫他當ceo,管好成果向金錢轉化的環節,那就最好不過了。所以他也需要讓麻依依逐步建立起將來駕馭住其他科研人員的威望。

不然那些科學家覺得顧玩任人唯親、聽信女人,從此離心離德,可就不妙了。

因此,不用擔心顧玩不是“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在為科學撈信仰的路上,是絕對利己的,給工具人的好處遲早是有用的。

“分布式編譯架構”的論文,撰寫、修改、磨合,前後兩個月,退稿一次、要求小修一次。到了寒假的時候,總算是靠麻依依自己的實力過稿了。

拿到回函的當天,麻依依非常激動,第一時間拿給老公看。

“是ieee的期刊哦,《transa-on-puters》,總算是國際頂級期刊了。我們院長還在全院公開表揚我了呢。”

顧玩倒是習慣了,並沒有過多嘉獎,誰讓他是剛寫直男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