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名下的期刊?也對,你這次的文章,還是偏向架構應用,不夠純理論純算法,能上ieee的頂級期刊也不錯了。下一次,爭取跟我當第二作者,上一次acm的期刊。”
ieee就是“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而acm則是“國際計算機學會”。這幾個學會名下都有世界頂級的計算機/算法領域期刊。
不過acm架子端得比較高,人家很偏向於算法/思想。其名下最有名的期刊jacm(這裡的j是journal,意譯就是acm學報),幾乎不肯登載任何帶有應用技術的論文,覺得商業應用太撈太沒逼格了。
一言以蔽之,就是學術界的“理論歧視”。
其實不光計算機界有,數學界物理界也都有,搞理論論證猜想的人,都看不起做實驗的,做實驗的看不起做應用落地、產學研一體轉化的。
所以綜合來看,麻依依這次投的《toc》,嚴格來說論逼格隻能勉強排進計算機領域學術期刊前5名。前麵還有三四個純理論的、清高無比的不食人間煙火期刊鎮著呢。
但是沒關係,誰讓“分布式編譯架構”確實有應用元素呢。
下次等顧玩和麻依依從這個架構裡高屋建瓴、把雲算力的純算法論文拿出來,那麼再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期刊也不敢不用了。
ieee隻是個工具協會,當跳板用完就可以扔了。
雖然這塊跳板,放到數科院其他碩士、博士學長們眼裡,是那麼的值錢。中央科大任意一位計算機專業的在讀博士,隻要發一篇ieee旗下的《toc》,就能直接畢業了,導師想奴役你多當幾年廉價勞動力,都沒借口留。
人比人氣死人呐。
麻依依本來也料到老公是見多了大風大浪的,不會太驚訝,也不會誇獎她,所以都習慣了。她隻是公事公辦地問:“那麼下一步我們該乾什麼?是不是能涉及你說的那個、機器學習訓練的課題了?”
顧玩:“這個確實要弄,但你一個人沒這個實力,還是給我當第二作者吧。我這學期一直有在做準備。至於你麼,下學期我倒是想了一篇論文,可以作為你雙修心理學分支下麵那個‘認知神經科學’專業的畢業論文,你有空寫一下吧。”
麻依依好奇道:“那是一個什麼玩意兒?”
顧玩:“這個論文,對於未來的人工智能非常重要,但是其驗證,並不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哪怕光靠人類**實驗都能驗證出來。
隻不過對照組設計很複雜,因為每個活生生的人都是不一樣的,很難把人標準化成機器、然後排除一切乾擾衡量活人的學習速度/學習效果快慢的乾擾項。
但是,隻要做出來,那就能夠因為論文的趣味性、以及通俗易懂性,而被大眾廣泛接受。我相信,以這篇論文的長遠國際影響力,後世你的頭銜上,說不定會多出一個‘心理學家’或者‘認知神經學家’的名頭呢。”
麻依依不由有些激動,連忙追問細節:“能不能說具體點,到底要研究啥?”
顧玩:“我要你研究的是,當人類學習的時候,懂的和不懂的東西、做對和做錯的東西,究竟是怎麼樣一個比例時,學習效率才是最高的、學習速度才是最快的。
這個數據如果研究出來,而且是那種直擊人腦運作機理底層的研究,那麼,結論也是可以將來應用在人工智能上的。這是一個讓機器的學習和人類的學習打通的、宇宙通用的變量。
具體的試驗方法,我可以給你一點建議。你先這麼設計……”
顧玩無恥地剽竊了後世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專家多年摸索出來的實驗方法,直接報答案了。
麻依依聽得瞳孔逐漸放大,又縮放了幾次,心中充滿了震驚。
特麼的這還是人類大腦能想出來的東西麼?太特麼天馬行空了吧?
以上已經三千多字,所以下麵不算錢稍微說幾句。
可能有點對不起大家,完本速度還得加速。
但我儘量保證劇情完整性,所以後續大家經常會看到一兩章就過去書裡時間一個學期的推進速度。
《科技之神》這個題材越寫到後麵,就越發現如果讀者不愛看學術成果裝逼,覺得這些內容虛偽的話,就很難寫。
因為我寫的是嚴肅科研,不是那種自稱科幻、實際上卻是玄幻的係統流。這就注定每一個大科研工程的成果落地,動輒幾年。因此如果不寫生活不寫學術論文這些,中間就沒東西寫了。
嚴肅的科研,尤其是係統性大工程的科研,根本不適合短平快裝逼。要節奏快,隻能跳時間線,做好實驗設計後,幾個月研發經過直接略過,然後出成果、受景仰。
新書我想了想,還是要在11月份開,所以目前這本連11月底都寫不到了,可能也就到11月中吧。我大概書中時間一年三四章的速度,能把幾個大科研成果寫出來,後續就流水賬一點。
因為如果12月初再開書,有個最大的問題是上架的時候會趕上過年或者是學生期末考試,那樣首訂成績肯定會很噩夢的。
如果能趕上元旦檔前後上架,下本書可能命運會好一點。為了避開過年和期末考試上架,我隻能11月中開新書。
很對不起喜歡這本書的朋友,大家千萬彆再打賞了,我受之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