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25章(二更)(1 / 2)

Emma’shouse現在擁有的所有工業化設備隻有六台縫紉機,速度慢、功能少,折騰半天才能把兩片布料縫好。

劉嘉預估完所有的工序用時之後,開始發愁:“我的天,要三個月?“

劉嘉知道高級定製服裝的過程:

量身之後再剪裁縫製需要三周,客人要再去一趟工坊,然後工坊為客人定製一個與客人身材一樣的木質人台,在人台上進行真正的立體裁剪。

再過三到六個月,是第一次試裝,調整衣擺、領口等等細節,包括布料的選擇。

如果不需要手工刺繡,再過一兩個月就能交貨。

可是這些衣服,隻能叫休閒款。

在21世紀,最多一個月。

不,已經打好版的話,10天就能交貨。

習慣了高速運轉的工業化社會,劉嘉對現在的工作效率非常不滿意。

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

當劉嘉向第一位下訂單的女士告知她需要等待三個月才能拿到衣服,這位女士居然還……挺高興?

“太好了,終於可以不用等到明年。“

客人對時間不敏感是件好事,但三個月的工期不僅僅是時間本身的問題。

她認識其中幾個訂衣服的貴婦人,她們出身顯赫,身旁的男人都是衝著她們的地位和錢財而圍繞在旁。

無論她們變成什麼樣,那些男人都能真情實感的把她們說成天仙。

既然永遠是天仙,那還需要控製身材嗎?

不需要。

她們最大的運動量是從二樓走到一樓,上車,再從一樓到沙龍,跳五六分鐘的舞,坐下來,聊天吃東西。

現在的沙龍上必然會有蛋白杏仁餅。

那是可怕的糖份之王馬卡龍的原型,廚師們已經學會往裡加奶油,提高口感。

糖!奶油!不出三個月!

劉嘉的客人裡能有一半人,完全穿不上她們訂製的那些貼身款式。

雖說吃胖了是客人自己的事,但新到的衣服穿不上,總是不開心的,萬一其中有一兩個人甩鍋給工作室,說工作室的失誤,到時候可不會有人關心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縫紉工們紛紛獻計獻策:

“我們可以留一些空間,如果變胖了,她們也可以穿得進去。“

“可以像束胸那樣,有可以調節的位置。“

……

從她們的建議中,劉嘉想到幾個不同的方案。

在短款小西裝的腰側加上兩片布,可以通過兩個位置的鈕扣調節衣服的寬鬆度。

長款連衣裙的腰側部位稍做改動,做成流線型的褶皺。

不拆開,是獨特的裝飾。拆開,就是一件正常的長裙,同時腰部可以得到五公分的放鬆。

“希望三個月內,她們不要胖到連袖子都塞不進去。”解決一個小麻煩,劉嘉心情大好。

劉嘉觀察了幾天,認真計算每個縫紉工的工作效率,心中對工作室到底能出多少件衣服有了大概的評估。

製作高級定製服裝是把品牌地位抬起來的方式。

但總在貴族身上打轉,做低調的高奢不是劉嘉的目標。

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之下,歐美富豪有許多人沒有幸免,很多剛剛起步的小品牌就這麼死在那場危機裡。

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也不能把生存的希望放在少部分人身上。

劉嘉掐指一算,1920應該有奧運會。

曆史上,奧運會被大規模抵製的隻有三回,一屆是落榜美術生在位時的柏林奧運會,還有兩屆是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和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

所以,這一屆奧運會一定氣氛和諧友好,很多國家參加。

如果有一個重點項目的運動員穿著她設計的衣服,就能被全世界看見。

此時離奧運會還有三個月,巴黎的報紙都在報道本地或國內的事,根本沒有一個字提到奧運會。

劉嘉四處打聽,才知道這一屆奧運會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舉辦。

她還找到了另一個信息:本屆奧委會很窮。

比利時提出370萬比利時法郎的預算標準,然而,剛打完一戰,窮困的比利時隻能拿出150萬,本來想向民眾募捐,結果人民也很窮,隻籌到五千塊……

各盟國為它們努力眾籌了許多,但還是杯水車薪。

很好。

錦上添花不稀奇,雪中送炭才能讓人記憶深刻。

為了弄明白市場情況,對足球和網球一點都沒有興趣的劉嘉去看了好幾場比賽。

她發現現在的運動服,實在很不運動。

沒有T恤,足球運動員們都穿著係扣子的襯衫。

沒有網球裙,女網球運動員穿得是白色長裙,身後像以前的束胸那樣,靠布條一道道糾纏。

現代運動服的麵料是滌綸,輕便透氣又耐久,不幸的是,它發明於1941年。

最早工業化生產人造纖維的時間是1934年。

創新需要時間,就算是青黴素也不是真的一天就發明出來的。

“要什麼沒什麼!“劉嘉把市麵上能找的布料都找遍了,最後能用的還是隻有棉麻毛絲這些天然纖維。

劉嘉不甘心就這麼放棄,麵料上不能創新,款式上可以。

現在運動服的固定方式還是繩子、扣子,跟中世紀沒什麼區彆。

導致款式也不能像後世的運動服那樣利落。

劉嘉知道拉鏈是一個退休的美國人因為懶得綁鞋帶,在1920年發明的。

現在剛好是1920年,隻是不知道這位懶惰的美國足球運動員,有沒有因為不耐煩綁鞋帶而已經氣急敗壞,爆發力量。

以及,他在美國,離法國還有很長一段路。

就算他現在已經發明了,船從美國到法國要三個月,那時候奧運會都結束了。

而且,這人到底在美國的哪裡都不知道,打電報都找不到他。

劉嘉決定自己做拉鏈,畢竟她見過各種各樣的拉鏈,也很了解它們的原理。

她每天晚上盯著工作室的縫紉工完成已經接下的訂單,白天竭儘所能的找鐵匠、工廠,詢問有誰可以做拉鏈。

沒有人見過這種古怪的,像蜈蚣一樣的玩意兒。

光是讓他們理解這些小齒怎麼能合起來,劉嘉就費了很大的力氣。

找了幾個地方,看了草圖之後,負責人都表示不願意接活。

琢磨新東西需要花時間,有那個時間,就做做常用的馬具、鍋盆不好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