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第 156 章(1 / 2)

翌日, 墨珣再次進入貢院, 而因為考號相同的緣故, 仍是原來的號舍。

墨珣猜這個貢院在考生第一場離開之後並不會對號舍進行清理。建州那個貢院或許得有十幾二十年沒有雜掃過了。懷陽貢院比起建州的會乾淨一些, 但厚重的黴味與夜壺的臭味都在空氣中彌漫。

第二場的第一題考的是《禮記》中的《禮運篇》, 考“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天下為公”主要講的是社會的理想形態和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而儒家所說的“理想社會”是天下大同, 《禮運》中也描述了“大同”社會的具體形態: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天下為家”則是歌頌王權, 本質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 所以也就獲得了統治者的推崇和青睞。這部分主要闡述了世襲的合理性和君權神授的觀點:“大人世及以為禮”,說明了當權者理應受到尊敬;“禮義以為紀”, 即使說“禮義”就是綱紀。

墨珣倒是能理解這些言論, 畢竟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如此。若是一味批判君權, 那這種儒家言論必定不會成為社會的主流。而儒家的主要思想為“仁”, 為了在眾多的統治者之中將“仁”的思想推廣出去, 那麼就需要獲得統治階級的認可。《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天下之天下也”的說法, 而《禮運篇》既論證了君主製度的必然性與主權在君的合理性, 又為君權的存在與貫徹列明了準則。

所以就當前所處的環境來看,儒家思想會成為主流思想是一種曆史發展的必然……

墨珣雖然看得明白,但卷紙上自然不能夠這樣寫。隻能當作自己完全不明白,而按照統治者所願意看到的方向去寫。否則的話,他很可能在鄉試成績還沒公布就被抓了。

餘下的考題就是判語、策論、詔誥、奏狀、章表、律賦,一共六篇,每篇寫三百字。

判語要求考生要能從給定的材料之中抓住本質和重點,根據當前頒布的法令進行分析並判斷考題,並能夠將自己的觀點進行合理的闡述和論證。判語主要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策論則是考察考生的執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開篇點題,拒絕冗長和雜亂無章;奏狀、章表就是要考察考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了,語句是否通順、規整。

拿到考題的時候不能看一遍就開始下筆,最好是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大體的把握之後,再仔細提煉題乾中的內容,想好自己的論點、論據,最後才開始分析自己的觀點。

上一次鄉試,墨珣完全是依照天色來判斷時辰。那樣很容易造成誤差,他當時甚至還將貢院發的蠟燭都用去了大半。今次或許是因為有了經驗,亦或許是考題比較拿手,答起題來也有些把握,蠟燭倒是一動不動。

三日後,墨珣從貢院裡出去,也不會想上次一樣覺得頭疼得厲害。

第三場鄉試隻考策論,一共五道題,讓人比較在意的就是關於“變法”的那道了。

雖說主考官是懷陽府尹,但墨珣還記得考試報名的時候,那位監生曾同他提到過,今年有道策論題是宣和帝親自命題的,說不準就是關於“變法”的這道了。

這道題問的是“商鞅變法為什麼會取得成功”,而墨珣見到這道題的時候第一反應便是宣和帝說不定要推行什麼變法了。隻是這個想法一閃而過之後,他就不再細想,轉而去思考商鞅變法了。這題問的並不是變法的具體內容,而是能從中獲得怎樣的啟示和借鑒。若宣和帝當真要推行變法,那麼想要複製和仿照商鞅變法的方式,就應該先從中知道商鞅變法的時候究竟是怎樣一步步推行的。

這也要從當時秦國的社會背景和環境來說了,其中秦獻公功不可沒。

秦獻公在魏國流亡了近三十年,被迎回秦國的時候,接手的已經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他在魏國親曆了李悝變法,見識過魏國的強盛,知道變法對於一個內憂外患的國家來說有多重要,所以便有了“獻公變法”。

“獻公變法”明確了土地私有和土地買賣,為“商鞅變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在秦獻公變法時出現了一大批能夠與舊貴族相抗衡的地主階級。

秦孝公為秦獻公之子,很清楚變法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需要當權者堅定不動搖,使“舉國而聽之”。

商鞅變法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精簡機構、裁撤冗員,改變了原來的官僚體係,符合地主階級的利益;從“立木為信”、“將法太子”、“公子虔複犯約,劓之”,到“儘遷之於邊城”②,采取的都是雷厲風行的手段……

墨珣一邊想著該如何作答,可另一邊,腦子裡卻轉向了宣和帝那邊:若這道策論題當真是宣和帝所出,那他最後真的會看嗎?鄉試受重視程度必定不如會試和殿試,而所謂的“宣和帝出題”是真是假尚未可知。假定是真,那宣和帝是隨口一提就被命題者當作聖旨,還是明確地表示這題需要納入此次鄉試?

無論是從政治、軍事、文化還是經濟上,需要改革的地方肯定有很多。但兩個朝代的曆史背景完全不同,想要完全複製是不可能的。商鞅是一個說出“燔詩書而明法令”的人,他直接推翻儒家的思想,轉而以嚴刑峻法來管理國家,再加上“重農抑商”也與現在的形勢完全不符……

商鞅變法會成功那是因為日漸**的貴族官僚製度無法滿足新的生產力的要求。而且當時秦國還沒有統一全國,諸侯分封割據各自為王,所以商鞅才會提倡法家的中央集權。

墨珣想到這裡,直接將自己原來寫在草稿紙上的論點與論據改掉了。

.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