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2 章 突然轉到抑佛道(1 / 2)

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把這筆賬討回來,李玄霸就不消極怠工了。

他先幫經驗不足的宇文珠製定了“後宮巡查方案”,從審核妃嬪宮女宦官津貼有沒有挪用開始,對宮中上下依次敲打。

唐朝掌管後宮事務的機構叫內侍省,由宦官管理。

曆史中的唐太宗謹防宦官專權,規定內侍省不設三品官,不允許宦官過問外廷之事。

不過宦官中,有一個例外。

這個例外也出現在了現在的時空,李玄霸帶著宇文珠,去尋了這個“例外”——張阿難。

路上,李玄霸給宇文珠介紹了張阿難的身份。

張阿難是蕭皇後的陪嫁,原在蕭皇後宮中為內侍,又在太子楊昭府中為內侍,後回到楊廣身邊。

李玄霸不知道曆史中的李淵和唐太宗是如何結識的張阿難。張阿難在雁門之圍中因功封官,大概率是李世民在雁門之圍時結識的張阿難。

一位十六歲初上戰場的少年怎麼在雁門之圍中結識的楊廣宮中近侍,其中內情李玄霸的想象力不充分,想不出來。

最終結果就是張阿難參與了晉陽起兵,進了秦王府,被封汶江侯,食邑七百戶,當了一輩子內侍省長官,逝世時官至從三品左監門將軍,陪葬昭陵。

唐太宗規定內侍省最高長官不得超過三品,所以內侍省最高長官隻是從四品。但張阿難不僅官至從三品,還掌管禁軍,把宦官不得當三品官和不得乾政的規矩都給破了。

後來唐玄宗給宦官封將軍,就是遵循唐太宗的舊例。

皇帝製定了規矩,然後自己破壞規矩,是很常有的事。唐太宗也有充分的理由,其餘的宦官隻是伺候人的奴婢,自然不得升遷。但張阿難是開國功臣,他不能算作宦官。

隻是後世知道唐太宗的意思,用這個舊例的時候可不會遵循唐太宗的本意。他們隻是想重用宦官,就隨意找借口而已。沒有這個借口,還有其他借口。

這一世,他和二哥是在陪同楊廣下江南時結識的張阿難。

那時他和二哥被蕭皇後帶在身邊,張阿難就是負責照顧他們的人。

當張阿難跟隨楊昭的時候,他們與大表兄交好,與張阿難也很熟悉。

楊昭病逝後,張阿難回到了楊廣身邊,與原本曆史一樣,在雁門郡立下戰功,被楊廣任命外官,派到了太原,照舊參與了晉陽起兵。

在隋朝的時候,張阿難是兄弟二人在隋朝宮中的內應;等他到了李淵身邊後,他是兄弟二人的眼線。雖然他沒能隨著李世民出征,但李淵身邊厲害的將領不多,在防守太原時,他也戰功赫赫。

如何給張阿難封官,兄弟二人都很為難。

如果張阿難不是宦官,以他的功勞和本事,封個將軍不為過。雖然兄弟二人都知道宦官不該乾政,但因為張阿難年少蒙難淨身入宮,他立下了功勞就不能兌現,兄弟二人都很難接受。

李玄霸理解了唐太宗心中的糾結煩悶。

唐太宗以軍功起家,治軍嚴明⒊_[]⒊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有功必賞幾乎刻進了他的骨子裡。張阿難是他的下屬,如果立功不得賞,簡直逼死他的治軍強迫症。

李玄霸決定擺爛。

他給二哥說了後來宦官專權的事,拂袖走人,讓他二哥自己決定。

皇帝就要獨斷專權,他一個小小的晉王怎麼能僭越?

幾日後,李世民黑著眼圈,還是決定給張阿難應有的待遇。

“宦官專權是因為皇帝能力不夠,無法平衡朝堂,隻能依靠親近宦官。隻要皇帝能力不夠,宦官、外戚、外臣相互製衡,是他們唯一能保住自己帝位的方法。”李世民翻遍了史書,得出結論,“就算我不給張阿難爵位,將來想要重用宦官的皇帝還是會那樣做。我不能因為後世子孫不爭氣,就寒了現在功臣的心。”

於是張阿難仍舊封侯。

雖然張阿難現在還沒有封將軍,但李世民已經決定先讓張阿難領一段時間的內侍省,等長孫皇後熟悉後宮事務後,就免去張阿難的內宮官職,並發詔說張阿難是開國功勳,如今免除張阿難的宦官身份,張阿難不得再入內宮,隻能當外官。

雖然命根子接不上去,但皇帝說張阿難不是宦官,張阿難就不能再是宦官。

李玄霸問道:“二哥,你雖然想了這麼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但後世子孫肯定會仍舊不管不顧,仍舊把信任宦官的鍋扣你頭上。這值得嗎?”

李世民聳肩:“我有什麼辦法?總不能為了看不著的不肖子孫,寒了看得見的功臣的心。”

李玄霸轉頭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張阿難。

張阿難哭求辭官,李世民焦頭爛額哄了許久才哄好,氣得挽袖要揍弟弟一個狠的。於是李玄霸母親宮中住了幾日。

張阿難可以說是看著李世民和李玄霸調皮搗蛋長大,又是少數知道李世民和李玄霸保住了楊昭兒子的知情人,對李世民和李玄霸慈祥極了。

李玄霸說要管父親和二哥的後宮諸事,張阿難隻顧著給李玄霸和宇文珠麵前堆吃的,不斷點頭說好。

李玄霸無奈:“張翁,你是不是根本沒聽?”

張阿難笑道:“我隻知道三郎君說的肯定都是好事。晉王妃想做什麼就吩咐我,我一定做得妥妥帖帖。”

宇文珠感到壓力很大。

李玄霸安撫道:“後宮有母親和嫂嫂先後打理,已經沒什麼問題。珠娘隻是展現一下權威,為我查探皇家寺廟貪汙一案做鋪墊,不必太擔心。”

宇文珠使勁點頭。

李玄霸無奈抬手,幫宇文珠把點頭點得太用力,都甩歪了的珠釵扶正。

張阿難看著李玄霸和宇文珠的相處,臉上微笑更加慈祥,連眼睛都微微眯了起來,半點不像個能在戰場上廝殺的猛將。

待李玄霸安撫好宇文珠後,張阿難才道:“三郎君,寺廟可不能細查啊。”

李玄霸點頭:“我知道。我有分寸。就算查出什麼麻煩,不是還有二哥嗎?”

阿難哭笑不得,不再勸說。他看出來,這兄弟二人又在鬥法,他還是不插嘴了。

宇文珠疑惑:“為何寺廟不能細查?”

李玄霸細細地為宇文珠解釋:“這就要從宗教對朝堂的作用說起了。”

張阿難停下給李玄霸和宇文珠堆糕點和果子的手,坐在一旁認真地聽課。

宗教對朝堂、對皇帝還能有什麼作用?當然是麻痹百姓的作用。

封建王朝的權力觸須難以伸到最底層,要如何讓村落自主運行?傳統上是靠宗族自治,後來皇帝發現,佛教這玩意兒真的很好使。

宇文珠又生出新的疑惑:“為何是佛教,不是道教?”

李玄霸笑道:“因為道教術業不對口。”

後世年輕人都對道士的好感大於僧人,對道教的好感遠遠高於佛教。其實後世年輕人欣賞的“愛信信、不信滾”的道教,是經過仙俠文學,特彆是網絡文學再創作的“文學道教”,和現實道教是兩回事。

道教誕生之初,就隻有兩個追求,站在統治者身邊,或者站在統治者對麵。

站在統治者身邊,即幫統治者主持宗教典儀,為統治者煉丹,陪統治者高談闊論;站在統治者對麵,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

真正的道教是世俗宗教,與世俗權貴走得極近,每一代道教領袖都會得到冊封,熱衷於給權貴當座上賓。

封建時代的道教領袖是什麼模樣,搜搜最後一任張天師在哪就差不多了解了。

總之李玄霸前世遇到的宗教都有一股超凡脫俗之氣,不是宗教本來的麵目,是新社會新氣象。

雖然孫思邈是道士,但正因為孫思邈本人是道士,所以他對道教沒有什麼濾鏡。宇文珠身為孫思邈的弟子,也不會把“道士”這個身份看得太重。

誰都知道,道士能做官,而大部分道士也是想做官的——朝中除了孫思邈是道士,還有個道士叫魏徵。

說到魏徵,宇文珠就懂了,張阿難也懂了。兩人頻頻點頭。

“佛教在發源地,原本和道教差不多。但今生受苦來世享福一說,非常適合麻痹百姓。經過本土改革,現在的佛教真的很適合大眾信仰。最大的功勞,要歸於梁武帝。”

梁武帝對佛教的濾鏡,就像是後世看過仙俠的人對道教的濾鏡。

區彆是,後世人被戳破濾鏡後隻能暗自磨牙,梁武帝被戳破濾鏡後,就挽起衣袖大刀闊斧把佛教改造成自己想象中超凡脫俗的模樣。

戒肉戒酒戒殺……梁武帝根據自己的想象,把佛教改造了個遍。

這種改造,很快就傳到了北朝。

大乘佛法正好適合統治者的需求,在融入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又經過梁武帝大刀闊斧改革後,大乘佛法推陳出新,更上一層樓,打造出了適合中原百姓的慈眉善目無欲無求的佛祖菩薩。“漢家佛教”幾乎成了獨立的一脈。

“隻是權貴用宗教作為手段安撫百姓,騙人騙過了火,連自己都信了。”李玄霸毫不客氣地

嗤笑,“比如我那個傻蛋二哥。”

宇文珠疑惑:“兄公不信佛啊。”

張阿難假裝沒聽到。他是信佛的。隋朝兩任皇帝也都信佛。信佛幾乎是上層權貴共同的愛好。

李玄霸道:“等他受了打擊就去信佛了?[]?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還信得很瘋狂。”

宇文珠非常聰慧地閉上嘴,沒有問什麼樣的打擊。

自家郎君肯定不會詛咒母後和觀音婢出事,大概率是胡言亂語他自己出事。

李玄霸確實想這麼說,可惜宇文珠不接話茬。

這個時空,李淵仍舊追認老子為祖宗,不過還好在胡亂追封一連串先祖當皇帝前,他就當太上皇了。李世民要臉,沒有把老子追封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