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皇孫(1 / 2)

朝廷選官不僅要看學問,還要看樣貌端正,聽聲音洪亮,中氣足,方是大國官員氣象。

做到六部尚書這個位置上,即便本來聲音不好,幾十年的官場曆練,也足夠禮部尚書練出一副好嗓子,說起話抑揚頓挫,字正腔圓。

就是他話裡的內容讓林棠不是很喜歡。

禮部尚書的聲音在暴雨傾盆裡也分外清晰,林棠麵無表情的聽著。

與渤海國使臣隻見了不到兩個時辰,已經足夠皇上和朝中這些老狐狸看清渤海國的底。渤海國確實是懼怕大周之威,才積極遣使過來,甚至大周從未給過渤海任何會聯姻的承諾,渤海國也要讓貴夫人所出的三王子帶其胞妹二王女來。

渤海國想要求和,卻又不肯稱臣,隻想與大周平等相交,入京第一日就欲壓大周一頭,甚至還想趁此次來使獲取——或者說盜竊——火·器,這等態度,讓才獲征西大勝還未到兩載的大周諸臣都十分不屑。

但兩國交戰還不斬來使,大周與渤海國十幾年未有戰事了,是渤海國主動來使,大周不能慢待。

況且便是要征討渤海,也須得探明渤海地形,方能出軍。

渤海國多山,地形複雜,與大周邊界不遠處便有一長達數百裡的大澤,一到雨季便泥濘不堪,若到秋冬也不似大江大河一樣上凍,牢牢擋住了大周通往渤海國的其中一條路,而另外幾條路不是狹窄的山口,便是茂密的叢林,極其易守難攻。

因渤海國在大周東北,秋冬長,春夏短,一但戰事拖延到冬日,大雪封山,渤海國又占據地利之便,大周便幾無勝算。

高祖皇帝有經天緯地之才,一統中原江山,奠定百世基業,卻三次親征渤海國未捷,抱憾崩逝。高祖親征令國庫枯竭,將士死傷十數萬,留下的人力疲弊百廢待興,直到近幾年方才完全解決。若本朝再草率出兵,便難免會步高祖親征不捷之後塵。

禮部尚書發言之前,太極殿內,皇上已經和眾臣統一了意見:

東周燕國隻占據冀北、遼西一帶便為七雄,鮮卑、契丹、女真[注1]皆是由遼源之北興起,後占據中原半壁江山。渤海國足有大周中原兩三省相加之大,人口少則數百萬,多則千萬,一日不除,大周便一日有被南下竊國之險。

但現在還不是和渤海開戰的時機。

在遼源邊境,百姓已與渤海國民眾有交易往來,但也僅限於邊境一帶,兩國之間官麵上並未開放互市,大周的商隊也從未在渤海國境內行走過。

若想知道渤海國境內的地形地貌,何處有駐軍,何處是糧倉,還是得與渤海國假意交好,讓大周的商隊能踏入渤海國各城各縣,知己知彼,方能增加大周勝算。

禮部尚書的提議,就是將渤海二王女許給皇上孫輩的宗室,上加尊號,以示看重,再從宗室女或勳貴之家中擇出一女,賜公主之號,嫁與渤海國做王子正妃。

如此,一則大周在輩分上和禮法上都壓了渤海國一頭,二則大周女為渤海國王子妃,大周便可全力支持公主夫婿奪位,讓渤海王室自亂。若大周公主能得一子,登上渤海國王位,大周和渤海從此便是一家,或許還能免於乾戈。

聽罷禮部尚書之言,皇上不置可否,又問其他人的意見。

殿內眾臣的想法與禮部尚書大同小異。

若想與渤海國開通商路,渤海國二王女就不能不留下,可留下渤海國二王女為宗室之妻,大周不嫁去一女,便顯得和談之心不誠。渤海國又非彈丸小國,可以隨意彈壓,一旦逼的太緊,隻怕大周的目的也不成了。

難道隻能挑出一個女子嫁去渤海?

倒有幾個人選,隻是都不大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