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 35 章(1 / 2)

處理好朱三等人的事後, 王謹便開始為縣試做起了最後的準備。

係統裡的數據庫裡,有舊時間線流傳到後世的所有科考題目及程文,這對王謹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真題庫。

不過, 王謹並沒有從一開始就貿貿然地去研究那些真題, 而是等到跟著齊秀才一點一點的打好基礎,並且了許多本朝的程文之後,才開始去關注這個真題庫。

畢竟, 每朝每代都有不同的社會風氣,也都會出現一些主流的思想和學說。直接去研究後世的, 尤其是明、清兩朝的科考題目,他擔心自己會先入為主, 陷入誤區。

而至於說,靠著這個數據庫去作弊…王謹更是想都沒想過。

每個人作詩寫文章時,都或多或少的會有自己的小習慣。行文風格,慣用的詞句,習慣的停頓處,注重邏輯或者是注重詞藻,人生閱曆,隱藏的情緒等等等等, 這些小細節,在那些於筆墨裡浸淫了一輩子的文人眼裡, 那就跟簽了名字一樣明顯。

所以, 雖然為了防止作弊, 本朝除縣試之外的考試都采用了糊名謄錄製, 跟考生有關係的考官也需要回避, 但如果某個考官想要給好友或者上司的子侄放水, 那他隻需要事前隨便翻看幾篇那位考生之前寫過的文章, 到判卷時,十有八/九就能把他的卷子認出來。

雖然不能做得太明顯,但把名次往前提個幾位還是沒什麼問題的。這也是齊秀才告訴他們的一些科考之路上的潛規則,隻能算是徇私,倒也算不上舞弊。

在這種情況下,直接拿後人的文章來應付科考,或者是做一個“文抄公”,用各種流傳千古的詩詞給自己堆一個才子的名頭出來,那就真的太過小瞧古代文人的眼力了。

王謹從來都不會小看這個時代的人。

北宋時期本就是曆史上文氣最盛的朝代之一,再加上宋□□“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北宋時期的文人們那都是既有才名,又會做官,還都有極其鮮明的個性。就像蘇軾、歐陽修、範仲淹、晏殊這幾位,哪一個不是既能在朝堂上身居高位,又能在文壇各領風騷,並且都各自流傳下了不少奇聞逸事。

而到了本朝,太/祖雖然沒有正麵回答咱們到底殺不殺士大夫這個問題,但到目前為止,除非是牽扯到謀逆大罪,一般情況下,在本朝做一個文官,生命安全還是非常有保障的。

再加上太/祖在位時改革科舉,興辦官學,還提升了官員們的待遇,這也導致本朝的文氣比起北宋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各種文人才子層出不窮。

王謹即使是站在後人的肩膀上,也絕對不敢小瞧這個時代土生土長的天才。

北宋興起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在本朝依舊深入人心,而像山西這樣有些“重商輕文”的,隻能說絕對是特例。

王謹依稀記得,在晉商迅速崛起的明清兩朝,這幾百年間,山西沒有出過一個科舉狀元。在山西民間甚至還有“當官入了閣,不如茶票莊上當了客”、“有兒開商店,強過做知縣”這樣的俗語。

而由於太/祖的出現以及幾代晉王府對太原城的治理,這一切都在無形中加快了晉商的發展。晉商家族講究代代相傳,聰明的後輩自小就被培養著繼承家業,悟性一般的才會被送去讀書,自然也就很難讀出什麼結果了。

當然,在當今聖上以晉王之身成功造反之後,不少有遠見的山西人們又重新燃起了對“功名”二字的渴望,並且理所當然地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的下一代之上。可以說,如果王謹再晚幾年參加科考,那他要麵對的一定是要比現在激烈幾倍的競爭局麵。

雖然如今的山西那股“重商輕文”的風氣還沒有完全散去,這或許會讓王謹科考之路的前半部分輕鬆一些,但想到那些自幼被文氣熏陶,能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江南才子,想到那些京城裡從小耳濡目染,有名師教導的世家子弟,王謹實在是一點都不敢掉以輕心,也完全不覺得自己有天賦、有見識、有金手指,碰上他們就一定能穩贏。

因此,自從開始啟蒙之後,王謹就從沒鬆懈過一日。

除了齊秀才給他布置的功課以及每日一篇文章的慣例,他還會自覺地給自己追加額外的作業。偶爾的放鬆,也要麼是在練字畫畫,要麼就是在讀史下棋,每天的時間表都排得滿滿當當。

可王謹也並不覺得有多辛苦。上輩子隻能被困在病房裡,這輩子有機會創造自己的價值,他當然要付出全部的努力。要麼不做,做就一定要做好,這向來都是王謹的原則。

幸運的是,在大量了後世的科考試題之後,王謹意識到,以齊秀才的水準,無論放在哪個朝代,拿一個舉人都是完全沒問題的,甚至連進士都有很大希望。像王謹這樣一個蒙童,能碰上齊秀才這般水準的啟蒙先生,那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於是,仿佛是遇到了水的海綿,又像是掉進了米缸裡的老鼠,在齊秀才的諄諄教導和數據庫裡大量真題程文的雙重轟炸下,王謹寫出來的文章有時連齊秀才都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如今距離縣試隻剩下一個多月,王謹依舊堅持每日寫一篇文章,每隔幾日就送到齊秀才處讓他點評,即使是過年那一天也不例外。

齊秀才從前也自認是一個極用功的人,可如今碰上王謹這樣一個天賦極高,但卻又極度自律的人,倒真是讓他有些自愧不如了。

-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