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 42 章(1 / 2)

本朝並不限製商人子弟參加科舉, 隻是對那些家中有人做官的商戶,朝廷每年都會定期派人對其進行各方麵的審查。這也是山西這一帶許多人哪怕家裡有錢也不願意送孩子去讀書的原因之一。

商人可以參加科舉,同時, 官員們也能擁有一定產業,隻是在類型和規模上都有嚴苛的限製, 也同樣需要每年都接受審查。

雖然暗地裡還是難免會有許多灰色交易,但這一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官員們在利用職權斂財的程度和可能。

就比如袁縣令, 雖然他隻是家中庶子,但袁家豪富, 袁縣令根本就不缺錢,完全沒必要在任上搞什麼巧立名目、魚肉鄉裡的事, 這也讓他在百姓間的風評相當不錯。

再加上袁縣令自小被家族培養, 說話做事都滴水不漏,雖然年紀不大, 也是第一次外放, 但這兩年基本上沒出過什麼大錯。

更彆說, 這袁縣令的運氣還相當之好。

剛上任沒多久,就恰好趕上了金絲釀的橫空出世, 袁縣令身為商人之後, 觸覺敏銳,第一時間就看到了金絲釀的前景和意義。

可以說,如今清源縣城的經濟雖然主要是由於金絲釀的帶動,但其中也少不了袁縣令的功勞。

王謹對袁縣令這個人的印象也挺不錯,因此, 在收到袁縣令派人送上門的帖子, 感受到他對自己的重視之後, 王謹也對這一次上門拜訪多添了幾分心思。

第三日上午, 王謹穿著溫氏前些日子剛給他做的新衣服,提著鄧氏和董氏使出了渾身解數做出來的一盒各式花樣的點心,謝絕了他爹和他大伯提出的要去送他的請求,直接步行向袁家走去。

一般情況下,縣令和其家眷都是住在縣衙後院的。但因為縣衙的宅院都比較老舊,翻修起來也多有限製,因此,也有不少家裡不缺錢的官員會在任上買一套自己的宅子。

顯然,袁縣令就是屬於這一類不缺錢的官員。袁家的宅子距離縣衙不遠,也是整個縣城中房價最高的地段,並且占地麵積頗大。

這幾年清源縣發展蓬勃,再加上太原城的政治意義,王家宅子如今的價格都已經漲了好幾成,想來,等袁縣令將來把這宅子轉手賣出去的時候,還能小賺一筆。

袁家的小廝顯然是經過專業訓練,對王謹的態度既不輕慢,也不會過分熱情,令人感覺如沐春風。王謹將手中的點心遞給其中一人之後,便跟著另一人往袁縣令的書房走去。

本朝官員每逢五逢十休沐,今日是休沐日,袁縣令正在書房裡看書。

見到王謹進來,袁縣令笑著同他寒暄了幾句,接著便問起了王謹考上秀才之後的打算。顯然,以袁縣令的眼光來看,王謹考上秀才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而說到對將來的打算,這也是王謹最近一直在考慮的事。

從前,他是一直打算要去府學的。

經過太祖在位時的大力改革,如今的官學製度已經相對成熟,各級官員也對教育較為重視。

至於除了官學之外另一種選擇——書院,眾所周知,宋朝是古代書院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著名的嶽麓書院、應天書院都是在北宋時期揚名。

本朝雖然興辦官學,但也並沒有對書院的發展加以遏製。由於朝廷對官學學子的諸多補貼,再加上官學的課程較為固定,形式相對單一,建築和設施也較為陳舊和簡陋,漸漸地,就形成了有錢人去書院,沒什麼錢的人就去官學的現象。

正因為大量富家子弟的存在,就如同後世的某些私立學校一樣,如今的許多書院也是攀比之風大行其道,不少學子都抱著結交人脈的目的去書院求學,隻重交際,不理學業。因此,雖然書院的課程更豐富也更靈活些,但學習氛圍還是不如官學。

王謹本身並不是一個熱愛交際的人,雖然他也沒打算完全“兩耳不聞窗外事”,但一旦身處在書院那樣複雜的環境,就難免要將許多心思都花在人際關係上,他還有許多東西需要學習,並不想本末倒置。

原本他已經打定了主意要去官學,而如今之所以猶豫,則是因為太原城裡近幾年興起的一所“晉原書院”。

這晉原書院成立沒幾年,規模和底蘊都比不上太原城裡的其他書院,但它特殊就特殊在,其創立人,正是當今皇後的親爹,正兒八經的國丈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