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5 章 宰輔外放貼告示(2 / 2)

李淵歎氣聲一滯。

竇慧明道:“他們的衝突很早很早就開始了,從他們還是孩童時就開始了。”

李淵沉默不語。

等馬車駛入宮城,李淵扶竇慧明下馬車,也一直沒有再說話,隻是神色黯然又……後悔。

李世民身體底子比李玄霸好,李玄霸仍舊躺在床上躺屍時,李世民已經回宮裡繼續當勤政明君。

他回宮後,發現父親對自己的態度和緩許多,甚至有點討好的意味了。

李世民問過母親後,得知父親可能在後悔。

他一笑置之。

在聽到母親說父親後悔前,李世民常常在夢裡質問父親是否後悔。

他仍舊對父親有感情,不能接受每當有選擇,他和阿玄都會被父親放棄。

這種痛苦,就像是蟲蟻啃噬著他的心,常常讓他在夜深人靜時驚醒。

還好有阿玄和小五在,他知道不是自己的問題,不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才一直被親人放棄。

母親的愛護,阿玄的陪伴,小五的尊敬,讓李世民能從痛苦中醒來,不被過去的陰霾一直籠罩。

幾年過去了,李世民終於等到了父親承認以前錯了的時候。

他卻沒有如自己從夢中驚醒時所想的那樣快意。

“原來我已經快放下了。”李世民伸了個懶腰,“原來……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會這麼脆弱。”

不隻是父親對他,還有他對父親。原來父子親情不是經曆了什麼事都會一直存在。

不過李世民還是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李玄霸。

不管怎麼說,既然父親已經認錯,就是他們大獲全勝,該慶功了!

來,阿玄,再喝一杯!

李玄霸拉起被子遮住頭:“慶功?我看你是想讓我死。小五,快去向母親告狀!”

“好嘞!”李智雲拔腿就跑。

李世民一把揪住李智雲,開始例行欺負弟弟。

李玄霸把被子從腦袋上拉下去,歎了口氣。

父親認錯了?不是很重要的事,繼續休息。

我的病什麼時候好啊,喝藥喝得吃肉都是苦的,我恨喝藥湯!

李玄霸決定,以後他不僅是太宗黑,還要當個中醫黑!

等李玄霸終於從床上爬起來的時候,李

世民都要開科舉了。

李玄霸把後世科舉的演變史一股腦丟給了一哥和友人,然後就咬死“我什麼都不懂,你們自己看著辦”,沒有插手此事。

李玄霸生病,首相肯定當不了了。房喬不僅官複原職,還很快升職。

李世民猶豫了很久,才不情不願地讓魏徵補了剩下一個宰相位置的缺。

他很想讓長孫無忌當宰相,但長孫無忌出塞了;

他試圖召喚裴行儼回來,在南詔附近屯兵的裴行儼回信說南詔正準備投降,給大唐當小弟,此事沒辦完,自己絕不回來;

他又問薛收要不要當宰相,薛收力推魏徵當宰相。

“房玄齡和杜克明都對你太縱容,三位宰相,總要有個人持不同意見。以前那個人是阿玄,現在除了魏玄成,誰還敢指著你鼻子罵?”薛收道,“我雖然敢,但我有點不好意思,不如魏玄成放得開。”

李世民無語。

他就是不想被人指著鼻子罵,才不讓魏徵當宰相。難道他不知道魏徵有宰相之才嗎?

但想了好幾個人都不肯當宰相,換其他人,李世民更不肯,隻能捏著鼻子讓魏徵升官了。

魏徵剛一升官,就被房喬和杜如晦砸了一頭“科舉演化史”資料。

房喬仍舊與魏徵不對付,不過公事公辦,他隻是語氣差了點,該袒露的信息不會含糊:“這是當宰相才能知道的事,現在你一起來。”

魏徵揉著眉頭道:“三郎君呢……唉,對了,他生病了。”

房喬道:“他沒生病時也不幫忙。”

魏徵不理解:“為什麼你不彈劾他?”

房喬道:“彈劾了他,他難道就能來乾活了?既然知道沒有意義,為什麼要把精力浪費在這上麵?像你一樣沽名釣譽嗎?我和你不一樣,隻想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有用的事上。”

於是魏徵宰相當值的第一天,房喬和魏徵就對罵起來。

杜如晦長籲短歎,時不時用眼神向上首處的皇帝求助。

李世民假裝沒看見。

房玄齡和魏玄成吵起來,魏玄成就不會找自己的茬了。阿玄說得對,他應該坐山觀虎鬥。

打得好!再來一下!

杜如晦:“……”

他想起了小時候看著彆人打架會拍手鼓掌,模樣超級可愛的孩童陛下。

但是陛下,你已經長大了,已經是皇帝了,能不能成長一點!

沒辦法,杜如晦隻能自己勸架。

勸著勸著,他火氣也上來了,把兩人劈頭劈臉一頓罵。

杜如晦也加入戰局。

李世民從禦案下的小抽屜裡摸出一碟切得很細小的肉乾,一邊悄悄窸窸窣窣地吃零食,一邊繼續看宰輔罵架。

不過魏徵、房喬和杜如晦三人雖一直在吵架,但吵架也不會減輕他們工作的效率。

大概厲害的人都能一心幾用,他們能在自己罵人的話中無縫加入工作交流意見,雖然吵得李世民耳朵疼

,但每日該做的事都不會拖遝。()

李世民每次召集三人宰輔開小會,都會在耳朵裡塞點絲團,減弱噪音刺激。

?木蘭竹提醒您《李世民為弟弟心聲頭疼中》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上朝時,他也會在群臣吵架時把絲團塞入耳朵,等群臣吵累了再訓斥他們不合禮儀。

後世的科舉經驗不能直接挪用,現在大唐的升官途徑仍舊以蔭官為主,沒有太多官職給科舉的官吏。

而且他們也很擔心,考試厲害的人不一定做官厲害。

把“翰林院”改成科舉士子學習為官知識、經驗的地方確實有很大的可行性,但這樣又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所以他們沒打算在一開始就招許多科舉士子。

這幾年他們先積攢科舉取士的經驗。等隋朝舊貴老逝,憑借勳貴蔭庇當官的人已經是無根浮萍,不能再依靠舊貴的影響力阻礙朝堂的政令。其餘臣子不是跟著陛下打天下的人,就是科舉入仕的人。他們的經驗也已經積累足夠,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