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阿夏的話後,方母趕緊把手在圍布上擦了擦,邊擦邊道:“阿覺你也是,這件事怎麼不早點講,小溪要過來應當提前去買些菜蔬的。”
“彆急彆急,”方父寬慰著她,“我明日一早去買些肉和菜,保準置辦得體麵。”
總不能讓未過門的兒媳覺得他們怠慢了自己。
太婆也說,語氣略微有點急促,“要不我現下去跟邊上的肉戶說一聲,定些肉來。”
“爹娘,”方覺從旁邊的廳堂裡走過來,補了句,“小溪喜歡吃酥魚,明日炸點酥魚就成。”
“剛好我也想吃,阿爹,多炸點。”
阿夏挨著方覺的背,從他身後探出頭來,趕緊表達自己的想法。
“忘不了你的,”方母看了她一眼,“你這一天到晚淨想著吃了。”
阿夏也沒反駁,畢竟她娘說的是真話。等晚間吃了飯,她拿著席子回到自己的房裡,點一盞燭火。
撐開支摘窗,明月河上的晚風飄進來,對岸的人家屋子間間亮堂,偶爾或有婦人出來,從河裡撈一桶春水。每年穀雨前後,因氣候逐漸變暖,春水從寒到溫,所以這時候的水又被稱為桃花水,洗完可避其災禍。
小孩拿著碎石頭往下扔,聽得一陣水花聲就咯咯笑,把貼在牆邊小憩的鴛鴦驚得撲撲翅膀,遊向更深的黑夜,埋頭啄羽毛。
阿夏站在外頭的露台上看了會兒,而後將屋簷底下的竹編燈籠點起,地上便有了斑駁的光影。
她回到屋子裡搬出畫具,坐到窗前的桌子旁,拿剪子將黃紙裁成方正的小張,用來做穀雨貼。
這也算是隴水鎮每年到穀雨前就會做的事情,在黃紙上畫神符或是鐘馗、神雞等,於穀雨當日貼上,則能避五毒納吉。
往年阿夏都是揣上一把銅子直接到巷口的小鋪裡,去買上幾貼。今日她倒花上心思準備自己畫,也不為送自己,準備多畫點留下一些,旁的都給盛潯。
實在是她覺得總收人家東西,也難以心安理得,總要送點什麼才好,有來有往。
她拿朱砂慢慢描輪廓,不多時一隻神采奕奕的雄雞躍然紙上。阿夏頗為滿意,覺得自己也不是一日日完全不乾事情,至少在丹青上還有的用。
說到丹青上,方父方母對哪個孩子都不偏,早先年方覺進書院,後來有了阿夏,他們就尋摸著阿夏也應當學點啥才好。
本來是帶著她去學古琴古箏或琵琶,要麼是刺繡等,好歹日後也算有門出路。就是沒想到阿夏在樂器上頭一點天賦都沒有,彈過沒一天,方母就死了心把她帶回來。
不過倒是發現在丹青上頭還算明白些,當夜就去找鎮上專教丹青的先生來,比照方覺進學堂的時間,阿夏在那裡也學了好些年。
丹青先生嚴厲,所以才能把阿夏這種時不時懶散的性子給逼起來,以至於她看到現在自己的丹青,都由衷感恩先生,不過那小老頭早就不教回村裡隱居去了。
她畫到從窗前都能看見越來越低的月亮,才慢吞吞收了手,準備縮在被褥裡睡個好覺,不過這時的杜鵑最為興盛,夜啼還能從窗戶縫裡透進來。
轉日風吹窗欞響,阿夏拍拍自己的臉,讓自己清醒一些,走到露台上,明月河兩邊浮著一層浮萍,從河道飄下來的,還能見到沾水的柳絮。
大清晨的天,能聽見從遠山傳來的“布穀”“布穀”的鳥叫,河流上泛著數艘烏篷船,船頭船尾有不少竹簍,春茶滿筐。
每年到穀雨,阿夏都能見到這樣的場景,要是在王家莊時,能見到滿山的茶園,大家天還沒亮就套著茶簍去摘茶葉,若碰到桑樹,上頭還有不少戴勝鳥,此乃春末夏初之景。
等阿夏完全清醒後下樓,底下堆著幾個高矮不一的籮筐,方母正彎腰拾掇,她繞到前麵問,“阿娘,這些是誰送來的?”
“還能是誰送的,”方母挑揀著一把香椿頭,想也不想地回,“你外祖母大早托人跟船送來的,今年穀雨的茶葉好,香椿也好,三更天去摘了匆匆送來。”
她忍不住埋怨,“你說年紀都這麼大了,大半夜還打著燈籠去摘茶,要是出點事情,呸呸呸。”
方母連忙吐掉這句話,歎口氣直起腰來,“算了,老兩口一根筋的也說不聽。等會兒把這春茶給收拾好,今日你小溪姐過來,晌午後可不能出門,幫著一起做些事情。”
阿夏連忙點頭應下,不敢在今日觸她娘的眉頭,吃了早食揣上一兜子的穀雨貼往外頭盛家走。
青磚小道上路過的人要麼肩挑著兩個竹扁籮,要麼手裡挽著個竹籃子,裡麵裝的全是春茶,或是香椿,也有剛去山上采的南燭葉子。
整條道都充滿“亂糟糟”的香氣,阿夏聞著夾雜的味道,從橋上走過,還沒到就看見盛潯家的門大開。
她走過去時,盛母已經搬著東西朝另一邊走去,探頭往院子裡一看,盛潯還在規整東西。
“阿夏,來做什麼?”
阿夏準備悄悄進去,就聽見盛潯低啞的聲音響起,明明他連頭都沒有抬。
“你怎麼知道是我?”
阿夏湊到他旁邊,也彎下身看他修船舵,語氣很好奇,明明她都沒有發出聲音來。
“你的腳步聲,我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