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一次看似普通的交流(2 / 2)

七號空間 中原明月 5760 字 2個月前

像往常一樣,我們七嘴八舌的交流起來。說著我們的了解,我們不同人眼中的“哈利波特。”

第二個,藝術工作者收入問題。

我:“其實說白了 ,網上說的很離譜,什麼一個作品一百萬兩百萬,什麼是普通藝術工作編輯,隨隨便便一年二三十萬的的收入。有道理,但是很少。僅僅隻是頭部的一小部分而已。跟網文也一樣,絕大多數人的勞動與收入並不成正比。”

女主持人表示讚同,向我們說:“90、00後藝術家無疑是當下最受矚目的藝術市場的主力。在估價中,華無疾的作品《篝火者》早已突破500萬元,畫廊與博覽會方麵,一些熱門青年藝術家的重點作品單價也超過了200萬元。職業藝術家真的如此高薪嗎?”

隨後女主持人在電腦上展示出一份文件,給我們看。文件上麵顯示拍賣中取得的成績與藝術家本人的收入幾乎沒有關係,拍賣收益全部歸賣家所有,隻有極少數國家出台了“藝術家轉售權”相關政策,使藝術家在作品的重複交易中獲得一定比例的銷售收入。我國目前不在此列。

其次,在一級市場中,藝術家也需要與畫廊進行銷售分成,藝術家的分成比重通常在40%-70%之間。

再次,藝術家通常需要承擔工作室租金、創作材料費等額外開支,現在日新月異的媒介中有許多價值不菲。即便有幸背靠畫廊,藝術家也更像是創業合夥人的角色,某種程度上,需要自負盈虧。因此他們實際獲得的財富並沒有公開拍賣結果所引發的想象那麼豐厚,在職業生涯的初期往往入不敷出。

有人曾對1267位來自英國與美國的職業藝術家展開調查:一年中可以通過藝術創作賺取20,000英鎊/美元的藝術家不及20%(英國7.6%;美國12.4%),而更有15%和17%的藝術家在一年裡顆粒無收。

那我國藝術家的生存現狀又如何呢?

擁有逾6000名藝術社群成員的“藝城”,於3個月前做了一份麵向江東省青年藝術家的生存現狀調查,發起人鑫森焱淼垚(藝名)結合尚在收集過程中的部分調查結果,與日常實際觀察到的周遭藝術家現狀,談到以下幾條當下青年藝術家的困境:

1,理想化。他認為相當一批年輕的藝術創作者並不完全理解“藝術家”的身份,而藝術創作者不等於職業藝術家。他們享受創作的興奮感。但當藝術家成為一種職業時,就必然會像任何職業一樣,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業標準與規則的束縛。藝術家如果無法去直麵擁抱,向著職業化方向發展,往往會很難持續下去。說到這時,女主持插一句:“其實跟現在的網絡小說行業很像。”

難於自我展示。大部分藝術家都經曆過這個階段:“沒有畫廊代理,很難做自己的展覽,缺乏展示機會……如果不擅長社交,隻會埋頭創作,又沒有經紀人,就很難去談商業合作。這個時代溝通與包裝能力卻又非常重要,這對想轉型成為職業藝術家的創作者來說也是一個困難。”

焦慮感。“成功”的藝術家是極少數,大部分人其實需要靠兼職維持生計,他們中的很多人會選擇從事時間較為靈活的美術教育培訓行業。而近些年行業下滑現象使這部分收入的不穩定性凸顯,加上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很多人在已經不小的年紀還需要通過家裡接濟,生活壓力很大。

個人保障意識薄弱。除了收入不穩定,許多藝術家也不關心社會保障,甚至有些不清楚醫保、社保是什麼,這對藝術家自身是存在極大隱患的……

我們看到了這些文字,長長的歎息了一口氣……哎,乾什麼都不容易。

在空氣安靜一段時間後,女主持人說:“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個世界的虛假的。”

周楠站起來說:“如果這個世界是假的,那麼一個遊戲,電影還是小說呢?我覺得如果真的是假的話,那編這個的創作者現在一定很頭疼吧?即使想到什麼超讚的點子,但是礙於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化水平限製,也很難寫出來。跟現在寫網文的一樣,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可能他自己也是個屌絲,寫出來東西沒人看!”

“ 哈哈哈哈哈哈”全場露出了哄堂大笑的聲音……

這次交流很快結束了,而我在所有人都沒有注意的時候,將錄音器帶走。

而就在我站在路口的時候 ,我見到老楊開車過來接我。對我說:“喲,大臥底,今天情況怎麼樣啊?”

我很無語,不想理他。

緊接著,楊元貞連哄帶騙把我哄上車,順便還邀請我去他家坐坐。

而我同意了。

我在車上的時候對他說:“老楊,你下班了。”

老楊說:“對,現在回家。說不定又帶輔導我女兒作業。”

我:“你挺辛苦的啊!”

老楊對我說:“對了,你有沒有孩子?快30歲的人了。”

我:“沒有。”

老楊又說:“結婚沒?”

我:“沒有。”

老楊接著說了下去:“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