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已經是一般的戰鬥機高度極限。
“勝敗就在這裡了。”
在場的大家,都有些緊張。
這個時候,已經快要到火箭推進係統工作的時候。
固體火箭發動機,將會把飛機繼續向上推一把!
全氮陰離子鹽在火箭發動機燃燒室之內,凶猛地燃燒著。
隨後轟炸機的尾部噴吐出數米長的橘黃色火焰。
轟炸機像是被誰踹了一腳一樣,猛地向上一竄。
在機組之內的試飛員們,之前訓練的時候已經進行了詳儘的訓練。
這種突如其來的推背感,還是讓大家有些難以適從。
因為大家都沒想到,這股加速度來得這麼快!
過載幾乎是瞬間就達到了7個g。
要不是他們身上都還穿著類似於航天服的抗荷服。
而且在地麵進行了大量的抗過載訓練。
現在指不定,都已經暈過去了。
尤其是飛機的傾角很大,雙眼幾乎是瞬間出現紅視。
不過好在,大家都還是克服了諸多的困難。
繼續駕馭著這架實驗型號的轟炸機向著高空駛去。
“已經飛過了米的高度線,算是度過了第一個難點時間。”
在看到飛機的高度之下,不僅僅是張星揚。
在場的眾人,都鬆了一口氣。
這個過程之中不出什麼問題。
接下來的難度也就沒那麼大了。
“不過過了平流層,大氣狀況會差很多,想要到達中間層頂部,還是有不小的挑戰。”
張星揚看著不斷上升的轟炸機,給大家潑了一盆涼水。
越往大氣層上方走,溫度就越低。
在中間層頂部,溫度大概在零下八十多度。
這對任何的機械造物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在轟炸機上的機組成員,感覺自己現在正在經曆寒冰地獄。
機艙的舷窗上,能夠看到外部窗上結出一朵朵的冰花。
要不是高度計提示他們,飛機還在上升過程之中。
大家肯定要以為,他們現在正駛向一片冰海。
而且是在不斷下沉之中。
每個人都戴著氧氣麵罩,以給自己的肺部充足的氧氣。
這麼高的高度,大氣之中的氧氣濃度已經不足以讓人存活。
“報告總指揮,幽靈一號已抵達預定高度,請求下一步指示!”
很快,電波之中就從數萬米的高空之中傳來了他們的聲音。
“下一步測試一下雷達隱身能力。”
張星揚下達了接下來的任務。
亞軌道轟炸機,之所以命名為幽靈的重要原因。
就來源於它的隱身能力。
它能夠將自己隱藏在電離層之中。
首先測試的地麵雷達能不能發現它。
地麵雷達使用的長波,雖然探測距離比較遠。
但是對於數十公裡高度上的飛行物,其實沒有太好的分辨能力。
經過測試發現。
幽靈一號的雷達反射麵積,甚至都不到0.1個平方米!
要知道,它的體型可比之前的殲-20或者無攻-1大出太多!
體長六十多米,翼展接近八十米!
這麼說吧,一架亞軌道轟炸機的大小,是殲-20的十倍以上!
體型大出十倍,但是雷達反射麵積卻極為相似。
主要還是占了高度的便宜,以及外形設計上的優勢。
大三角翼設計,本身雷達反射麵積就會很小。
“飛行過程之中,有沒有感覺到什麼不舒服的地方?”
在下達了指令之前,張星揚又問了一個和轟炸機本身不太相關的問題。
“報告指揮中心,我們一切感覺良好。”
在這之後,對麵明顯猶豫了一下:
“隻不過,感覺高空飛行似乎血液流速更快了?”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錯覺。”
張星揚看了指揮中心內的屏幕一眼。
其中一塊屏幕,顯示的是四個人的個人生理健康數據。
他們所穿的高空服,能夠實時監控健康數據。
並且通過數據鏈接,時時刻刻傳送到地麵上。
看了一眼之後,張星揚雖然不是醫生或者生理學家。
但也能夠看出,這些數據似乎並不是那麼正常。
尤其是心率、血氧等等數據,比正常情況下高出不少。
“不用太擔心,因為是你們現在吸的是純氧的緣故。”
張星揚很快回過神來,溫柔地安慰道。
“等你們回到地麵之後,應該就會恢複到正常水平。”
“謝謝您,張總指揮。”
對方感謝了一番之後,結束了這一次的通話。
“我們的醫生呢?”
張星揚皺著眉頭,看向一旁的助手:
“去,叫一個醫生過來。”
“醫生大多數現在還在醫務室和機場跑道待命,我馬上去叫來!”
說著,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就跑出了指揮中心。
“他們的健康數值有異常?”
看著眉頭緊皺的張星揚,老首長忍不住問道。
“也不一定是高空環境引起的,可能他們不適合在這種環境下吸純氧。”
張星揚一邊想著自己為數不多的人體生物學知識,一邊說道。
其實在進行載人航天的時候,無論是載人飛船還是空間站。
使用的都不是純氧,而是混合氧氣。
就是為了防止有人出現醉氧現象。
但是這種高空環境,卻又和太空不同。
這時候就連見多識廣的張星揚,都有些拿不準主意。
更遑論其他人。
“報告總指揮,醫療隊陳衛民前來報到。”
一個身穿藍色軍裝的軍醫,氣喘籲籲地喊道。
“彆廢話,你來看看他們的生命體征數據,有沒有問題?”
張星揚直接讓他走到屏幕之前問道。
陳衛民稍微順了一口氣,就緊緊盯著屏幕看了起來。
幾分鐘之後,他在一眾大佬的目光之中抬起頭來。
有些疑惑地說道:“看上去和咱們之前那些高空耐力訓練的時候,出現的狀況有些相似。”
“仔細說說?”張星揚問道。
這會兒正好轟炸機正在進行長航程飛行實驗。
預定的飛行距離是一萬公裡。
他們現在有不少的時間,來聽一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陳衛民思考了一下措辭:
“其實這也和人體的生理極限有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