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太孫、祁元訢還是東宮的其他皇孫,感情都比尋常的天家兄弟要好得多。
祁元訢的年紀太小,父親去後,叔父們對儲位虎視眈眈,沒有彆人支持,他根本不可能保住尊位。
祁元訢最大的支持者——涼國公藍玉——到底還是被誅了,就連與藍玉一同入獄的那幾位,也沒有幸免。
和未來的藩王之亂比起來,功臣權大才是宣武帝更加不願意看到的畫麵。
藩王上位做皇帝,利益受損的是東宮一脈,至於宣武帝,無論是藩王還是東宮,都是他的血脈,就算事情的發展超出了預計,但對天子來說,肉總還是爛在他們老祁家自己的鍋裡的。
可是對東宮一脈的人來說,叔叔當皇帝,好處能有自己做皇帝或者親兄弟做皇帝大嗎?
所以東宮必須團結起來。
懿文太子沒了,東宮失去了靠山,祁元訢的背後有太多的支持者,反而成為了阻礙他成為繼承人的一大原因,母族勢力微弱、在這一點上顯得身家清白的祁元詝得到天子青眼,被封為太孫。
可是,在東宮一脈的儲君之位保住之後,太孫就需要各方的勢力支持了。
雖然沒了涼國公及與他關係最密切的功臣元勳,但是,祁元訢的身後還是有一批勳貴勢力,看在他外公的情分上支持東宮的。
太孫本人在遭遇光幕異變的挫折後還是有天子的支持,祁元訢身後有一定的勢力,東宮如今就靠他們兩個撐著。
至於呂妃,呂氏家族沒人,天子還在,他們也需要夾著尾巴做人,不能太得意忘形。
太孫能和祁元訢兄弟相得,甚至,因為祁元訢的身份和貢獻,未來他必須要厚待這個弟弟,這是報酬,在他人看來,也是他這個非正嫡所生的太孫對待正宗嫡皇孫必須要要做到的——在彆人看來,天子立孫,遵循嫡長繼承,那正嫡所出的祁元訢比他更有資格當太孫,儲位沒了,合適的報酬總得給人家。
太孫和祁元訢都想讓東宮的地位再穩固一些。
光幕文字給他們造成的影響還是太大了,若是天子動念,轉立趙王,實在會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不能讓天子繼續將藩王掌權作為國之大政繼續實行下去了!
藩王是天子的兒子,和天子是一家人,藩王也是他們的叔叔,但在爭奪皇位這一點上來說,與他們不是一家人!
時值八月,中秋大宴剛過不久,宴會的時候,天子與諸王父子情深,與諸郡王祖孫情深的場麵,實在不能讓太孫覺得開心。
藩王權重,便會欺淩朝廷。
宣武帝不怕,難不成,未來的皇帝也能不怕?
太孫覺得自己必須要找一個應對之法。
光幕上的記載之中,他為何受到了如此詬病?
還不就是他和藩王們不對付,未來肯定采取了某些行動嘛!
直接向皇爺爺說,太孫是不敢的。
同理,也沒人敢在這一方麵給藩王們上眼藥。
弄不好就是一個離間天家父子的罪名啊!
腦袋好好地待在頭上不好嗎?非這麼想腦袋搬家?
可是一點嘗試都不做,太孫又不甘心。
老爺子對藩王弄權還是很防備的,若是能說動天子改製,未來也不需要他那麼辛苦去削藩。
於是乎,在八月底,有大臣上了請擇名門淑女為皇太孫妃的奏疏。
雖然言辭隱晦,但這道奏疏裡,通過詳細說明名門淑女為妃對太孫的好處,說明了一點——藩王勢大,不僅在封地上有兵權,多數藩王的王妃也都是名門貴女,太孫本就母家衰微,再沒有個得力的妻族,實在處境堪憂。
這道奏折被留中不發,不過宣武帝在之後,和太孫進行了一場詳細的談話。
光幕文字的存在早早打破了宣武帝固有的認知,讓他認識到,孫子和兒子之間,並不能和睦相處,他之前所做的防範,還遠遠不足。
可是徹底地打壓兒子,又不符合宣武帝一直以來的方針。
他遲疑了。
而對皇太孫來說,宣武帝的遲疑,並不是壞事。
之前光幕顯示的記載,確實對他不利,可是他也能利用這一點。
他為何非要削藩?
大周現有的藩王是天子的兒子,於他來說,卻是叔父、堂兄弟,這其中的意義,可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有話要說:太孫表示:我覺得自己還能搶救一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