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受封皇太子,對兩位主動讓位的兄長投桃報李,請封世襲罔替之親王爵,從秦王、晉王的功績來看,是無可指摘的。
若要祁元詢來說,秦王、晉王一係的安排,這樣的待遇是最基本的。
若是後續這二者或其子孫再立功勳,完全可以再行賜封,且要念在他們此番主動退讓的份上,加大賞格。
與很好處理的秦王、晉王相比,懿文太子一係的諸王就比較難處理了。
若是隻封懿文太子的一子為世襲罔替之親王,則必要在其長子鄭王、嫡子襄王之中選擇。
鄭王曾為太孫,縱然被廢,也不能失去應有的待遇。
倒不如說,正因為鄭王是廢太孫,趙王這位新任皇太子,更要表現出對這個侄子的厚待來。
然而,襄王又是懿文太子嫡子,尋常宗王,按照祖訓錄裡的規矩,一向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
側妃扶正後的正室,自然比不過元配。
原本鄭王祁元詝被封為太孫,是看在他比襄王年長的份上的。
然而王位的繼承與儲位是截然不同的,爵位是不看年齡隻看身份的,從這一點上來說,襄王比鄭王更有資格。
新一任的皇太子,未必不是因為難以抉擇,才在請封世襲罔替之爵的奏章上,將這四位都寫上的。
但是,皇太子倒是省事了,祁元詢在這裡卻絞儘了腦汁。
思來想去,每個人都有受封的理由,然而鄭王與襄王不是功封而是恩封,算了算,這兩位又同樣都有駁斥他們受封的借口。
就連天子本人都一時舉棋不定,承受著皇爺爺殷切的期盼,祁元詢卻也不能說出準確的安排來。
當然,祁元詢是個機靈的人。
誰說做這種選擇題的時候,就一定要二選一的?
他另辟蹊徑還不行嘛!
懿文太子的恩蔭是夠的,若是這份《祖訓錄》的頒布時間是懿文太子剛薨逝的時候,那麼他爹的這份奏章通過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事情壞就壞在鄭王祁元詝做了將近兩年的太孫這件事上頭。
彆看他在光幕出現後,因未來削藩過於狠戾而被廢,但是,被點名了未來下場的幾位藩王和他們的親族,怒火不是那麼容易消的。
之前存在感不高的祁元訢也就罷了,鄭王祁元詝想要讓他的爵位安安穩穩地世襲,沒有一點波折那是不可能的。
可是他又畢竟是做過儲君的人,連個世襲王爵都沒有,仍然說不過去。
天子也不會輕易讓這件事發生的。
事情壞就壞在祁元詝身上,那祁元詢繞個彎處理這件事,總行了吧?
鄭王與襄王二人畢竟得父餘蔭,那就改為親王爵位降至郡王後,世襲罔替。
也就是說,大家都是世襲罔替的爵位,比一般的封爵尊貴,但鄭王與襄王一係的世襲爵位,隻能是郡王爵而不是親王爵。
天子是拿著太子的請封奏折直接問的祁元詢,祁元詢想好法子後,也就直接說了出來。
天子若有所思,但並沒有說什麼,他這個反應,照祁元詢看,應當是十拿九穩了。
過了幾日,天子果然發了明旨,秦王、晉王之爵世襲罔替,鄭王、襄王承父之蔭,降襲至郡王後方世襲罔替。
大家都不是第一天知道天子偏心了。
鄭王和襄王的世襲爵位居然隻是郡王,這已經足夠讓人驚訝了。
作為太子長子,祁元詢還沒有成婚,朝中大事,他也隻有在一邊觀摩的份。
想要正式地參政,首先,他要和之前已經被定為他的世子妃的張氏完婚。
天子從去年開始就在為諸皇子皇孫選妃,皇孫輩中,祁元詢是頭一個完婚的。
天子為諸皇子皇孫冊妃,雖然中間又時間間隔,但是每個人選大致都是已經選定了的。
皇孫中年紀最長的是晉王世子祁元諄,他的世子妃是穎國公之女傅氏;其次是鄭王祁元詝,王妃乃正五品光祿少卿之女馬氏,祁元詢的王妃張氏,其父之前的官銜比馬氏還要低,張氏被冊為世子妃後,其父才被晉封為正七品的兵馬副指揮。
雖然仍有名門貴女被配給皇子皇孫,但是大體上,參加選妃的,多為民間或低品官家的女子。
天子下旨的時候,命禮部選擇的乃是“職官及軍民家或前朝故官家女,年十四以上十七以下,有容德無疾而家法良者”,所以秀女的家世非常複雜,有名門貴女,也有尋常百姓之女。
趙王即將被冊為皇太子,是在選妃人選決定前,大家就能預見到的。
是以祁元詢的正妃原本隻是小官之女、被冊為妃後,她的父親也不過晉升成了正七品的兵馬副指揮,這無疑是很能體現天子態度的一個決定。
天家采選淑女,看的不是其父兄地位之高低——就算地位再高,能有皇家高嗎?——而是其容德與家庭教養。
祁元詢對自己的媳婦兒其實沒有什麼要求。
隻要不給他拖後腿就行。
不過按照皇爺爺、親爹親娘的標準,他那還未過門的媳婦張氏,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
祁元詢對成婚還是很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