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教化(2 / 2)

李芳遠卻是不敢信的。

連“孤”這個自稱都出來了,那麼接下來的話,是大周皇太孫的意思,而不僅僅是祁元詢這個人的意思了。

“漢設庠序,以風化天下。教化之能,不可謂不重。高麗學儒於中國,你國熟習漢文者,不可謂不多。隻是能熟練用漢語交流的人,便少了。能將學到的禮儀完全用起來的,就更少了。

你看李王立世子,便學那原朝的東胡人,立了幼子。縱然李王不似遺德你科舉得中,也當是知禮守禮者。李王尚且如此,那其他人呢?”

李芳遠答不上來。

其實他也能感覺出來祁元詢有借題發揮的意思了。

可是誰讓他爹當年確實做過原朝的千戶,又立了幼子呢?

李芳遠不是很想辯駁這件事。

他沒有插話,祁元詢便繼續說了下去:“國朝第一科,不過錄取百二十人,高麗國送四人來讀書,竟有一人力壓群雄得中,若說習漢文,當年的高麗做得很是不錯。”

李芳遠微微低頭。他當然知道這件事的後續,也知道祁元詢話中的未儘之意。高麗中試者金濤,因為不通華文,在中了大周進士之後,隻能不受所賜官職,歸國為官。

其人在朝鮮國內自然是官運亨通,畢竟是能中上國科舉之人,國內自然認為他才乾很強,又有這麼一層上國背景在,不受重視都說不過去。

但再怎麼樣,也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就連朝鮮進士都不熟華語、華文,縱然儒家經典學得很不錯,也依然是不到位的。

“殿下,朝鮮若得受冊封,定會潛心治經,弘揚聖人之學,並皆用漢文漢語。”

“遺德有心了。若是你能說動李王,身體力行,大周會看到朝鮮的忠心的。”

“殿下放心,定不負殿下期望。”

祁元詢聽著他信誓旦旦的回答,都要為即將被“物理說服”的李成桂感到同情了。

但是其實這樣還是不夠的。

自古以來,能識字的家境大多是比較殷實的。

中原這樣地大物博的地方,才能夠讓出身貧寒的人也有可能受到教育。

至於這個時期的其他國家,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能夠接受教育的基本上都是貴族,最次也是落魄貴族、富商富農之流。

朝鮮貴族階級全數熟習漢文華語又能如何?占朝鮮人口最多的非貴族階級,不照樣用他們的本國話?

若是再來個勵精圖治的國王專門發明個“訓民正音”之類的,他們的本國語言和本國的文字不照樣是好好存在的嗎?

李芳遠的保證也不一定可靠。

但是嘛,意思明白就行,現在有這個態度還是值得誇讚的。

到時候真的實行起來再循序漸進唄。

於是祁元詢給了李芳遠一個讚賞的微笑:“大君仁孝忠勇,乃李王諸子之冠,勉之!”

這個語言暗示可是給得夠夠的,就差告訴他,你的表現我很滿意,隻要你夠聽話,下一任朝鮮國王,就是你了。

這一頓飯吃完,朝鮮使團總算是安靜下來了。

之後幾天報上來的消息裡,這些人不是去書店,就是在去書店的路上。

身體力行地向祁元詢證明他的決心。

祁元詢不置可否,大周出版的書自然比朝鮮發行的要來得原汁原味,更顯精細。

但這些人從原典開始,還隻是漫長路途上的第一步呢。

此後,京師就徹底風平浪靜,朝鮮使團、日本使團達成某些所期望實現的條件之前沒再輕舉妄動,跟隨使團出行的商團商員們則在到處選購。

大周物品精美,更不用說此處是大周的都城,能在這裡售賣的東西,比之彆處,都是頂頂兒好的。

這些人在這裡進貨再回國賣,定能賺個盆滿缽滿。

結果冬至都過了不知多久,再有兩天就要元旦,使團要齊賀的時候,朝鮮又有一批使團到達京師了。

按照目前的朝鮮朝貢路線,從朝鮮出發,使臣需要40天左右才能到達京師,目前這個時間點趕上了的話,這支使團出發的日期,想來隻比李芳遠在的這一支晚了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而已。

當然他們速度要是快,緊趕慢趕的話,花的時間還能再少一點。

這批人給出的來使說法自然是慶新皇登基,前頭的雙節同賀雖然增大了使團規模和所攜貢物,但到底不是很正式。

可是這批人是不是李成桂看到天上光幕後緊急增派的,又或者真的是李成桂按照既定時間派出來,就是攜帶了特殊任務的,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從這兩批使團裡,祁元詢已經看見了朝鮮國即將出現的動蕩。

作者有話要說:文中的詩出自於明宣宗禦製詩,本來想找仁宗的,一時沒找著,就選了文藝的宣宗的。

詢哥兒勉勵靖安大君的手法,和“勉哉,世子多疾。”這一套簡直是一脈相承啊2333:,,,,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