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請令(下)(1 / 2)

都已經確定要對安南國動手,以儆效尤了,那麼此番下手要狠一點,就沒有異議了。

在討論統兵人選的同時,大家還要將後續的治理方式給商量出來。

誰都不會覺得安南國還有翻盤的機會。

這就意味著,安南注定是俎上魚肉,隻能任由他們安排了。

此國在數百年之前,乃是中原所轄,隻不過某代戰亂後,便脫離了中原的控製。

典籍中所載的“交州”,便是安南原屬中原時期的古稱。

既然安南本係中國舊地,又有前朝國王宗胤斷絕——這不是到現在都沒人來投奔大周嗎?既然如此,就不如當他們全死了吧——本朝國王欺瞞上國、國內不滿等諸多原因,那麼令其複為中原,歸為舊俗,也是應有之意。

如果沒有前世經曆做參考的話,祁元詢覺得這還是很不錯的。

隻不過,安南與中國畢竟已經分開了數百年,就算原本是同文同種,如今也有隔閡了。

想要讓大周能夠安然地統治,一時半會兒是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的,還得徐徐圖之。

先商量的是領兵人選。

朝堂上的元從勳貴,祁元詢認識的也不少,但是往來的不多,關係最好的就是他家母後的外家魏國公徐家。

所以他隻聽武英殿內的部堂、閣臣們與天子討論,並不做聲。

武事方麵,天子擅長,但是許多後勤支持畢竟需要文臣的幫助,外加一些考量,天子可能也有疑惑,才會讓臣子先議論可行的人選。

要不然的話,讓專業人員自薦不就好了?

聖上要是真的已經下定了決心,行事應當是像上皇一樣,說一不二,直接點名的。

一個個人名聽下來,祁元詢歸歸類,其實能擔大事的也就那幾個。

元從勳貴裡,如今最能頂事的,是曹國公、西平侯,後族魏國公一係次之,穎國公等當年雖因光幕逃過受藍案牽連一事,卻到底已經衰頹,或讓爵歸居,或已往幽都,不堪大用。

自家宗親,周王乃聖上胞弟,如今年又最長,格外不同。

若周王當戍守宗藩,可調南地藩王,堂親如靖江王,宗親如岷王、楚王等。

這些都不論,聖上屬意鍛煉皇子的話,沒人開這個口,但都覺得,也隻能是漢王擔此重任了。

沒人敢提到皇太子撫軍之事。

此事不僅沒有先例,而且容易導致天子與太子父子二人因兵權生猜忌——隔壁朝鮮國的靖安大君是怎麼“功勳卓著”,又是怎麼從準世子一躍而為監國世子,最後受封國王的,鮮明的例子還擺在那裡呢!——誰都不傻,開這種口。

三種人選,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

首先勳貴,後頭因功封爵的先不說,京中聲名最盛的,就是“開國輔運”勳貴。

雖說大家都是勳貴,且已經按照公、侯、伯分了等級(子、男二級在定爵之時便已革除),內部細論還分一等公、二等公等,但,定鼎後因開國之功受封的,與爾後立下其他功勞受封的,到底有區彆。

有開國之功,由上皇在宣武初年親封的,爵位前頭便有“開國輔運”四字。

隻不過聲名最盛、功勞最大,就代表著其實最受忌諱。

國朝的幾回大案,牽連到最後,就是在治這些元從功勳的罪。

和宣武帝起於微末不同,乾聖帝幼年的時候雖然還處於宣武帝創業階段,但那時宣武帝已經稱王,有了根基,乾聖帝吃過苦,但已經是長於富貴。

容人雅量,乾聖帝不是沒有,但是問題在於,領兵幾十萬,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輕易放心。

宣武帝為何在宣武中後期頻繁掀起治罪大案?

還不是因為他的兒子們已經長成了!

元從勳貴的罪要治,可是仗也得大。

看看後期能被他倚重的都是誰?

懿文太子離世前,軍中宿將以涼國公為首——這是東宮家的姻親,已經能算自己人了——太子離世後,鄭王這位太孫暗弱,涼國公便很快倒了黴。

除此之外,受命領軍的,除了德高望重的幾位國公,便是秦王、晉王、趙王等諸王!

乾聖帝對勳貴們不在意,卻不能不在意自己的兄弟。

親兄弟也得明算賬哩!

所以諸王領軍,做主帥,乾聖帝還沒下定決心。

是以群臣推舉,又有不同的分類。

祁元詢的那一堆叔王,以他看,其實是沒戲的,幾位提名宗王的部堂,怕是還沒從宣武時代走出來。

剩下的便是勳貴與皇子——說白了有且隻有漢王這一個人選。

為什麼曹國公李景隆、西平侯沐春是元從勳貴中的代表人物?

不是因為他的爵封最高,而是因為他們和皇家的關係最親近!

彆看當年光幕中,曹國公率軍五十萬都被趙王世子一萬拒敵於城外,就覺得這人不堪重用,光幕記載中的“建文帝”怎會讓這等人當主帥。

其實從各方麵來看,當時的情況中,曹國公都是最佳人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