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聞弦歌而知雅意,當即就停止了擴招。
隻是代王府在後院方麵的開銷卻愈發的大,奢侈到了地方上頗有風聞的地步。
代王這個弟弟,原先和天子的封藩距離相近,二人又是連襟,在兄弟中算是感情比較好的。
有了皇太孫後,天子對皇太子放權更多,日常四品以下官員所奏,基本上都拿給皇太子處理了。
藩王的事,原本也是交給天子處理的,但是後來地方上送來的奏疏太多,天子也便先讓太子批閱,一般情況下,都會按照太子的想法去處置。
讓祁元詢覺得頭痛的宗室,有幾個堂弟,幾個叔叔,代王在其中不是最顯眼的那個。
和自己的兄弟侄兒比起來,代王盤剝過甚,王府中人在代地又行事無忌,這已經隻算是小錯了。
但是一旦和王府後妃扯上關係,連代王妃也牽涉其中,就讓祁元詢麵上不好看了。
諸王在封地,並不是處理一切事務的,各地依舊有地方官進行管理,隻不過有些地方藩王強勢,又知曉不戳到皇帝的某些緊張的點,皇帝位了親親之意也不會對他們如何,以至於行事愈發的肆無忌憚。
祁家的諸侯王名聲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代王有這樣的毛病不奇怪。
可是代王府的後院按理來說應該是代王妃掌控的。
代王並沒有寵妾滅妻的名聲,按照常例,王府自然也是王妃在主事。
當年今上還是趙王的時候,趙王府的一應事務,其實就是趙王妃在主管。
為什麼當今皇後有那麼大的賢名?
自然是因為她當年在做王妃的時候,便積累了好口碑,北京士民無不感念於王妃的恩德。
趙王府直轄的燕山護衛軍,有不少人的家裡曾經受過王府的關照,這都是王妃做主安排的。
除此之外,每逢北平府有災,王府也會在王妃的帶領下與地方官員一起賑災。
一位藩王王妃的名聲,如果她僅僅是在王府之中相夫教子的話,是不會傳到彆處去的,畢竟這樣的女子還稱不上賢,然而但凡涉及到外界,不僅藩王的聲名會受到影響,王妃也是如此。
代王妃,現在就因為代王府行事豪奢,甚至代王如此行事還是為了後院享受,以至於名聲受到了影響。
雖然地方上還沒有因為代王妃與皇後的親緣關係,而將之引申到皇後的身上,但是奏疏裡,卻已經有人提到了這件事。
祁元詢不是傻瓜,自然知道上奏疏的地方官絕對是不會為藩王說好話的。
在正常的情況下,隻要地方官沒有和藩王勾結,那麼在奏疏中,能說實話的就會說實話,甚至會隱隱誇大。
反正朝廷忌憚藩王也是明擺著的事,現在在皇位的乾聖帝又不是宣武帝,宣武帝是藩王們的親爹,有時候還會護短,乾聖帝嘛,文官們其實都懂的。
說誇張了不會被訓斥,要是真的戳中了天子的點,升官發財指日可待。
其實不隻地方官們這麼想,看看光幕之中,那些誣告兄弟,甚至於誣告父親的藩王、宗室子弟,也都是這麼個想法。
祁元詢看到的奏疏裡,就有人提及,代王和代王妃的名聲不好,“恐傷陛下之聖明、中宮之慈恩”。
祁氏宗室這麼張狂也不是一日兩日了,所以他們的點,不是在有傷陛下之聖明,而是在“有傷中宮之慈恩”。
連累到皇後,彆說天子會抓狂,就是祁元詢這樣以寬仁之君的形象對外的人都受不了啊。
這是個單獨的個體出了什麼問題,就會被擴展到整個宗族的時代,真當皇親國戚就沒有這樣的煩惱了?
真要是這樣的話,祁氏宗室也不乏成材子弟,又何以會在各地的名聲都不好呢?
而且代王最近出的幺蛾子也確實多了點,祁元詢寫上自己的處理意見,將處理過的奏疏都整理好,讓內侍端到武英殿。
如果不是由於代王和代王妃有可能會牽涉到皇後,天子其實不會去處理這個弟弟,不過祁元詢雖然沒在奏疏上寫什麼壞話,在父子談話的時候,還是表露出了對上疏人的讚同,天子本身也不喜歡這樣的情況發生,於是乎,代王在三個月之內,連續兩次接到了來自京師的訓斥。
*
代王世子按照晨昏定省的規矩,向母妃請完安,回自己的院子——祁元訉受封世子之後,要進學,就必須要挪到王府的前院去住了——的時候,路過父王的住所,便見王府的長史匆匆地離開。
代王府中的長史是按照國朝規矩,由京中委派的,隻是代王長史被派到代王府裡,是宣武年間的事。
這麼多年過去了,王府中伺候的,不管是長史還是宮女太監,都已經視自己與代王府為一體了。
除了一些真正不肖或者會惹來禍患的藩王,京師被分派到各地王府中的王府官或者太監侍女等,都會儘力地為藩王效力,展示自己的忠心。
長史的臉色不好,祁元訉也沒去多問。
問完安回自己的院子,晚上再消遣一會兒,他便要睡了,哪裡來的那麼多心思去關心長史為什麼臉色難看?
真要是大事,他肯定會知道的。
祁元訉猜的也果然沒錯,王府確實發生了大事——京師中的天子,特賜百金與千石祿米與代王。
不年不節的,突然發給賞賜,這是什麼意思?
祁元訉不知道,將書房裡的瓷器砸了不少的代王讀的書可比這個傻兒子多。
他是宗藩皇親,可不是唐太宗時代的長孫順德!
將他與這些“知恥後勇”之人作比,是個什麼意思!
更何況,天子可不是隻賞賜了東西的。
訓斥他的詔書,還在他的書房裡放著呢!:,,.,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