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陶車其實就是古代版的拉胚機,現代用電,小輪子轉起來嗖嗖的,古代就隻能借助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
比如阮家這台,若不是有原主的記憶加持,阮瀾大概要費好大功夫才能研究明白。
和現代的拉胚機粗略看去差不多,但體型要大上很多。表麵是用平滑木質做的,中間又有鐵軸,鐵軸頂帽這些東西保證它能轉起來。
每當需要這陶車轉動的時候,便使用上麵的撥手。有趣的是這撥手還是用瓷做的,阮家這個用了好些年頭,連上麵的胎質都有了磨損,更彆提釉麵了。
而用瓷的原因自然也簡單——生怕轉盤受了磨損。
換個撥手容易,但換整麵的轉盤卻不好說了。
阮瀾拉著撥手,指尖上點了些水,開始拉胚。
其實由古至今,手工拉胚都更為受人歡迎。畢竟好的瓷器精美不說,拿在手裡也要顯得與眾不同。用句含糊的話說就是,手工拉胚顯得靈氣,機器拉胚有些呆板,就像沒了魂兒似的,所以大師級的作品總是難求。
也正因此,阮瀾才自小就被家裡長輩逼著練了一身的手藝,否則就都交給機器和模具便成了。
在孩童的手裡,濕泥隻是玩具,還要弄得一身臟回家挨罵,可在匠人的手裡,這泥本就不是路邊隨處可見的泥巴。而是用專門的瓷石粉碎打磨而成,中間又有殺泥、悶泥等幾個處理步驟,這才成了一團可塑可燒的泥,成了瓷器的筋骨和脊梁。
做瓷也像女媧造人,泥巴捏出骨肉,至於之後的事兒,什麼模樣什麼品性,還要經過世事的錘煉。
所以瓷之一詞,背後隱含的意思太多了。
阮瀾手很
穩,片刻就成了個大致的形狀。她又嫌麻煩,給陸追使眼色讓他過來幫自己弄撥手。陸追倒是沒拒絕,走到她身旁便來幫忙。
她起手沾水,落手成型,到真真的像是個捏出萬事萬物的仙女兒。未出片刻,一個茶碗這便大致出來了。
拉胚之後便是利胚,是要用利胚刀具將胚體修整的光滑端莊。
阮瀾倒沒弄得那麼複雜,她還是想著先燒燒看,看下顏色和破損情況,為之後的燒製做準備。</她隻是將靠近足部的茶碗肚子用刀旋削了一周,挖出了個底足。
阮瀾看過自家的幾個器件,茶碗的低足幾乎都是黏上去的,更不要提其他的一些瓷器製品,上麵的把手什麼的也是各自成型再黏接的。
這是大抵五代之前的技術了,分開成型之後在燒製的過程中,圈足時常承受不住器胚的重量,導致開裂或者脫落,難度大不說,操作也費時費力。
對於阮家這些製瓷工具還有那燒窯的拿捏,阮瀾沒有信心,這便直接舍棄那種做法。
她做的認真,全神貫注的,好似全身心都撲在這一捧泥土之上了,再也管不到院子裡還有兩個人在旁看著。
到了最後,她扯了根絲線,將茶碗衝台麵上刮了下來,放在一旁,這才鬆了口氣。
雖這隻是製瓷的一部分,後麵還要上釉,要燒,但那些都是之後了,如今要先等泥料風乾。
她拍了拍手,後退兩步,看著那外周略向內收的茶碗,抿了下嘴唇,思忖著這泥料還能如何更好些。
秦逸在旁驚歎不已,不由得說道:“阮阮,之前未曾發現你的手藝竟然如此好。”
阮瀾被誇,回了他一個微笑——讓你從小天天被一堆瓷器圍著,天天被一堆長輩提著耳朵教,甚至聽說連周歲抓鬮的時候桌麵上擺的都是瓷碗、瓷瓶和瓷盞。要不是自己在家懶洋洋慣了,說不定還能更好。
在陸追眼裡,這兩人大有一副眉來眼去的模樣。他站起身來,冷聲問道:“能寫信了嗎?”,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