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早就聽說太子獻的禮物可能是一盆花。太皇太後向來喜歡侍弄花草,如果太子奉上一奇珍花卉也不足為奇。可是任眾人睜大了眼睛,怎麼也沒在那綠綠蔥蔥的葉子中找出一朵花來。
太皇太後也看愣了,奇道:“胤礽,這是什麼?”
小太子清脆的聲音答到:“回太皇太後,這是一桶萬年青!這是一種瑞草,是曾孫親手種的,象征著我們大清一統萬年萬萬年,曾孫用萬年大清給您賀壽!”
太皇太後立刻坐直了身體,“一桶萬年青?快拿過來給我看看!”
康熙早在太子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就騰地站了起來,親自走下主位,走到這株碧草麵前細細端詳。
康熙喜不自勝地說道:“嗬,萬年清!虧你想得出來!”聽到太皇太後這話,康熙竟然親自抱起桶,帶到太皇太後麵前,放到禦案上。
萬年青本是青草的“青”,可是正和清朝的清是諧音,萬年青就成了大清萬年不衰的象征。
太皇太後低頭嗅了嗅,一股幽幽的清香,撲鼻而來。青湛湛的葉兒顫巍巍、鮮靈靈,仿佛在對她說話。太皇太後用手碰碰它翠盈盈的葉子,說道:“實實在在長得惹人愛,這名字也好,真是你親手種的?”
小太子說道:“是真的,胤礽在它還是一粒種子小寶寶的時候就每天照顧它,澆水施肥,胤礽還親自給它挖了很多土呢!”
索額圖這才知道原來那天太子玩土真的是在給太皇太後準備禮物,想到自己當初極力阻止的傻樣,不由得汗顏。
大阿哥也有些吃驚,他去找太子玩的時候,見到過他在擺弄著株綠草,當時太子說是送給太皇太後的,大阿哥覺得很神奇回去跟惠妃學了,他母妃還說太子在誆他。如今看來,太子根本就沒有誆他,而是他母妃猜錯了。
太皇太後和滿宮的嬪妃命婦們卻被太子認真叫草子寶寶的模樣逗笑了。太皇太後溫言說道:“嗯,不錯,無論是參天大樹,還是一株普通的小草,都是由種子開始的。做種子的時候確實可以叫做小寶寶。你有心了,曾祖母十分喜歡你的禮物。”
太皇太後忘了這不是自己宮裡,左右看看也沒找到合意的東西能賞給太子的。
蘇麻拉姑忙低聲問:“老祖宗,您找什麼?”
太皇太後擺了擺手,把太子胤礽叫到跟前,取下自己脖子上戴的朝珠,因為太長纏了三圈掛在他的脖子上說道:“胤礽送給曾祖母這麼用心的禮物,我就把這串朝珠回送給你,這還是你祖父在時給我製的第一串朝珠,以後啊,你大婚的時候就把它送給你的皇後。”
見到太子能讓太皇太後如此動容,在場的眾人看向太子的目光都變了。胤礽有些懵懂,但仍是知道這是對太皇太後來講很貴重的東西,他退後兩步,恭恭敬敬的給太皇太後磕了個頭。
康熙沒讓他回去坐,而是讓人在禦座旁邊加了一張小席,湊在他耳邊小聲道:“胤礽啊,這個萬年青給皇阿瑪也種一桶!”
胤礽眼睛亮晶晶的,也學著他的樣子湊過去說道:“其實……我送給皇阿瑪的已經準備好了。就養在我的寢宮裡。打算給曾祖母過完生日,就送給你。”
康熙問道:“你怎麼知道皇阿瑪會跟你要這個?”
太子看了一眼對麵的建寧,說道:“姑姑說是胤礽親手準備的東西,皇阿瑪就會喜歡,姑姑說的果然沒錯。”
眾人隻見皇上特地破例把太子的座位安置在身邊,坐下之後父子兩人還親密的咬耳朵,不知道在說什麼悄悄話。心中均想皇上果然是最疼太子的。
太皇太後還對建寧說道:“看來太子真的缺一個知冷知暖的人好好照顧,我看他這大半年不僅懂事多了,連體格都壯實了,能把太子教養成這樣,三丫頭你功不可沒啊。”
建寧說道:“能得皇上和太皇太後信任教養太子是我的榮幸,也是我的造化,太子聰明可愛,誰能不喜歡他呢?我隻不過也是儘我所能罷了。”
那天之後康熙又傳旨內務府,把‘一桶萬年青’每年作例貢進大內!
身邊有個小孩子需要照顧,時光仿佛也過得飛快,因為這時光都絲毫不落的印證在孩子的身上,從他的成長就看得出來。
經過了一年多的工程,毓慶宮終於重修好了,把西麵的齋宮打通,跟原本的毓慶宮合建在一起,重修後的毓慶宮占地麵積翻了兩倍還多,比景陽宮要寬敞多了,可以說是兩座連在一起相互獨立又相通的小宮殿。
東麵臨奉先殿,出了宮門不遠就是景運門,與乾清宮隻有一牆之隔,又被乾清宮攔在後宮之外,這裡在地理位置正適合逐漸長大的太子居住。
當建寧向太子宣布可以搬家的時候,太子還有一點小小的失落,因為自從建寧姑姑來了之後,他的生活仿佛充滿了色彩,這景陽宮上下,到處都有美好的記憶,他真的有些舍不得,不想搬了。
建寧開始整理東西時,他又恨不得把所有東西包括院子中的老樹都搬走,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了!於是建寧讓太子自己決定都要帶什麼東西,剩下的隻能原封放在景陽宮裡。
太子的小夥伴大阿哥,三阿哥聽說他要搬家之後都上門來看望他。胤禵還特地請他的母妃擺了一桌好菜要給胤礽餞行。
胤礽在一兄一弟的陪同下跑來找建寧,問惠妃宮的設宴招待自己可不可以去。在他未成年之前,這些在定製外的行蹤自然需要建寧這個監護人的首肯。
建寧看他們哥仨兒那認真又期待的小表情,說道:“你當然可以去,不過彆玩的太晚,讓墨香跟著你。”
在他們幾個露出鬆一口氣的表情時,建寧又拉過大阿哥說道:“胤禵,你是哥哥,要幫姑母照顧兩個弟弟知道嗎,你們還小,注意千萬不要飲酒,以免傷身。”
胤禵認真的點點頭,豪氣的拍拍胸脯道:“胤禵記住了,會看著他們兩個的。”
“真乖,這就去。”
看著他們三個蹦蹦跳跳的出了宮門,墨菊說道:“格格,讓太子到惠妃宮中用晚膳,這可靠嗎?”
建寧說道:“雖然宮廷爭鬥向來不乏陰謀詭計,但是太子若是真在她宮中出什麼事兒,皇上第一個饒不了她,已經爬到妃位惠妃不會那麼笨的。而且有墨香跟著,出不了什麼事兒。”
惠妃宮中果然特地開了一桌宴席,知道大阿哥和太子玩兒的挺好,一開始惠妃是極為不讚同的,但是後來想到這表麵功夫也偶爾需要做一做,所以也就不限製胤禵總往景陽宮跑了。她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個實心眼,這次宴席為太子踐行就是她提議的。
惠妃曾經對大阿哥說道:“你呀,彆整天和太子那麼親近!你實心實意的對人家,還不知道人家怎麼防著你呢,不信母妃就給你們辦一桌宴席。太子不是要搬家了嗎,你可以好好送送他,若是他不來,那就是沒把你當大哥當朋友,那你以後就少拿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好好討好你皇阿瑪才是最要緊的,知道嗎。”
大阿哥自然是不服氣:“我請二弟他當然會來,不信我們走著瞧。”
等了好半晌,惠妃都打算讓人將東西撤了,宮女忽然進來來報說,小哥仨已經進了院子。
惠妃有些意外,連忙起身相迎,三人規矩地給她行母妃之禮,惠妃滿麵熱情的招待他們坐下。
“胤禵,怎麼去了那麼久啊?我還以為太子不會來呢,飯菜都有些涼了,我這就讓人拿下去熱一熱,再給你們重新做些新的。”
胤禵一五一十地說道:“我要先去找胤祉,去回了榮母妃,又一起去找胤礽,又回了皇姑母,太子臨走之前又說要登門拜訪就得給母妃帶點禮物,所以又去庫房挑了半天,所以才耽擱到現在。”為此他肚子都餓的咕咕叫了,胤禵偷偷白了胤礽一眼,那些東西吃又不能吃,有什麼重要的。
胤礽拿出一個小錦盒,送給惠妃:“惠母妃,今天多有打擾,真是不好意思。”
惠妃有一瞬間的驚喜,哪個女人不愛收禮物不愛珠寶呢,連忙接過來,打開一看,不由得更加喜歡。口裡說著:“太子真是太客氣了!”
等菜上齊了之後,又忙著給他們布菜,自己卻不入席,忙得不亦樂乎。就像是建寧說的,惠妃可不敢讓太子在自己的地盤上有絲毫閃失,每道菜端上來之後她都會先嘗過再讓三個孩子吃。
康熙到景陽宮的時候發現院子中擺了好幾口大箱子,宮女墨菊正指揮著宮人們分類收拾東西呢,見到他到來自然跪了一地,康熙擺擺手讓他們自便,他步入室內問道:“東西收拾的怎麼樣了?怎麼不見太子?”
建寧說道:“皇帝哥哥來了,東西剛開始收拾,起碼還要十天半月的時間。太子今天被大阿哥邀請去了,說是要為他餞行,作陪的還有胤祉呢,兄弟三個也像模像樣的湊成一桌了。”
“什麼,餞行?”康熙大笑道:“哈――他們這些小家夥怎麼這麼有意思呀,搬來搬去也沒搬出這個宮裡,餞什麼行啊!”康熙真覺得這個笑話很夠他笑上一陣子的。
建寧也含笑說道:“孩子的思維當然不能用大人的代為思考,在他們看來,搬到需要步行一刻鐘外的毓慶宮就已經很遠了。再說,這也是他們兄弟聯絡感情的方式,我讓他今天可以多玩一會兒。”
康熙說道:“看到他們兄弟能相處融洽,朕心甚慰呀!朕也希望日後胤禵胤祉他們好好扶持太子,就像福全常寧他們對待朕那樣。”
建寧心道:情況完全不一樣好嗎!順治二十多歲就出家,留下繼位的康熙和另外幾個阿哥都還小,沒有人手握重權。早年又由輔政大臣輔政,之後就是康熙長大的過程中不斷解決內憂外患,所以皇室兄弟之間整個氣氛是還不錯的。等到胤礽時卻不同了,以康熙的性格,阿哥們隻要有真才實學哪個都會被重用,他們手中的權力隻會越來越大,到時候還會甘於屈居人下嗎。同樣是皇上的兒子,誰不想爭一爭。畢竟誘惑太大了,贏了就是一步登天。
她現在操心這麼多根本是白擔心,走一步算一步。到時候胤礽若真的被廢,大不了她帶著他離開就是了。這個她親手養大的孩子總不至於讓他後半生被困於囹圄之中。
康熙喝了一口宮女奉上來的六安茶,說:“欽天監已經選定了吉日,就在三天之後適宜動土搬遷,你們還是不要等東西都收拾完了,人先搬過去,這些東西可以慢慢收拾,再讓奴才們分批送過來。”
建寧點了點頭說道:“我也是這個意思。對了,皇帝哥哥來就是為了這件事兒?”
康熙有些興奮地說道:“今科科舉的日子要到了,咱們悉心準備了兩年,終於招到了將近二百人,為了開博學鴻儒科,朕嘔心瀝血,幾經波折,如今就要付諸實行了。”
建寧道:“二百人,天下的名士竟然這麼多?看來這些不都是自願來的。”
康熙說道:“你猜對了,有一些是被地方官員硬請過來的。朕想的是,近二百人應試,連小幾帶矮座兒一人一席,也要占好大一片地方,體仁閣是太擠了些。朕打算開一個曠古未有的先例,一體在太和殿應試。”
建寧說道:“太和殿是朝廷舉辦極盛大典的地方,除了新皇登極,新年受百官朝賀,接見外藩之外,從不啟用。皇帝哥哥如此隆重對待文事,還不讓那些文人感激涕零啊,我猜熊賜履老夫子就會第一個跳出來歌功頌德。”
康熙笑笑,說道:“朕來是想和你商量一下,這些鴻儒們考完了試要拿他們怎麼辦,怎樣取法,取完了之後如何授官,畢竟當時這個主意是你提的,所以朕想聽聽你的看法。”
建寧沉吟著說道:“依我的意思,既然他們來了,就不論答卷的水平如何,一律取中。”
康熙就知道建寧會給他獨到的見解,聽到她這麼說,立刻便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建寧繼續道:“因他們是天下名士,若是被大張旗鼓風風光光的接進京,最後結果是落弟而回,天下人不會說他們沒有真才實學,反而會覺得朝廷沒有識人之才。本來這次考試的象征意義就大於實際意義。全部取中讓他們臉上風光。推薦這些前朝遺老風流名士的督撫們臉上也有光,證明他們辦好了差事。還能顯示皇帝哥哥重視人才的初衷。”
康熙覺得這個分析很有道理,同時也有些犯愁:“這次是兩科同時舉行,博學鴻儒科取中二百人,普通考試那一邊不能因為博學鴻儒科就少取,這樣會滋生不滿。可是到時候一共取中的近三百人要往何處安置呢,朝廷編製雖然有缺,但也不至於缺這麼多,這下子倒是人滿為患了!”
建寧說道:“無人可用時,皇帝哥哥唉聲歎氣,現在人多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她想了想說道:“博學鴻儒科的人文學功底應該沒得說,年紀估計都不小了,若是讓他們實地去辦差,一來怕是沒魄力,二來也沒有年輕人忠心,機智。若是想選用乾吏,辦實事兒還得在普通舉子當中選。”
康熙說道:“是啊,麻煩的就在於那些前朝遺老們,既然請來了,如何安置又是問題。”
建寧說道:“其實也不麻煩,我看不如都放到翰林院去。能侍講的乾侍講,能侍讀的就去陪伴太子、阿哥們讀書。剩下的就修纂一部明史,他們都是前朝過來的人,這件差事他們應該會樂意的。”
中華民族有一個偉大的傳統,就是當政局穩定之後,會給前朝修史。編史已是一項國家性質的重大活動,參與其中的人必然都是當時最博學的人。這個偉大傳統的最大意義在於,勝利者對失敗者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認同。改朝換代,但民族、文化仍然延續。記錄曆史是反思曆史的起點。連曆史都不能嚴肅地記錄,一切都無從談起。
康熙眼中一亮,他站起來在殿中走動一邊思考,“有二百位鴻學大儒在翰林院,就打破了原來的老師、門生的舊幫派,對朋黨之爭或許可以有所緩解。修纂明史是件大事,他們當然願意乾,而且還會不遺餘力!修明史朕還要親自管起來,一定要修得比前朝都完整。老百姓也會誇這是“聖朝仁政”,這真是一石數鳥之策。”
外麵傳來有人說話的聲音,康熙對小太監說道:“看看是不是太子回來了,是的話就讓他進來。”
進來的不止有玩兒的興奮臉頰紅潤的太子,還有特地送人回來的大阿哥,大阿哥的見到康熙有些拘謹,他平時不常能見到皇父,一般都是在隔一段時間,康熙去上書房抽查功課的時候,所以即便是惠妃千叮嚀萬囑咐,要他見了麵一定要討好康熙,但是一見到康熙這張臉,大阿哥就條件反射的擺出被查功課時的姿態,不由自主的就緊張。
但是今天康熙不是平時嚴厲督查阿哥功課的虎爸,而是要做一個慈父,康熙和顏悅色的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對大阿哥說:“聽說你今天特地為弟弟餞行?你是不是舍不得他住的遠?”
大阿哥拘謹地說道:“回皇阿瑪,兒臣是舍不得胤礽,他搬到前麵去,兒臣就不方便去找他玩兒了。”
康熙說道:“彆擔心,他住的不遠,以後你從上書房放學,剛好能和胤礽一道。”
太子點點頭說道,“熊師傅說就要加大我的功課了,以後都能和大哥一起上學放學。你還可以先來毓慶宮找我,咱們每天一道去。”
康熙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沒看到胤禵頗有為難又不敢明說的表情,他剛要表示讚同,建寧就說道:“胤礽,皇子讀書的時間是‘卯入申出’你還沒經曆過,不知道那麼早起來需要多大的意誌力,早上的時候還是讓大阿哥多睡一會兒,你們若是願意呆在一塊,不如下學之後再邀請他回來。”
胤禵不由得給了皇姑母一個感激涕零的眼神兒,他每日早晨到了上書房還醒不過來神兒呢,皇姑母真是他的知己。
康熙這才意識到小孩子需要充分的休息,說道:“胤禵也得早點睡,不能耽誤明天的功課,朕這就讓李德全把你送回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