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2 / 2)

緒。公元前 348年,腓力普攻陷雅典北方重鎮奧林索斯,並摧毀了希臘聯盟。雅

典人民掀起了反馬其頓的怒潮。公元前347 年,反馬斯頓派主政雅典。在這種形

勢下,亞裡士多德自然待不下去了。他與馬其頓宮廷自幼有著密切的關係。他的

父親尼各馬科是馬其頓王阿明塔三世的禦醫和朋友。亞裡士多德幼年曾在馬其頓

珀拉宮廷生活過一段時間,與阿明塔三世的兒子腓力普一同相處玩耍,友情甚篤。

亞裡士多德在公元前347 年時與腓力普並沒什麼來往,在他的著作中也找不到親

馬其頓的言論。但是,他仍然被視為親馬其頓分子而成為攻擊對象。這樣,亞裡

士多德隻好收拾書箱,離開生活了20年的雅典城。“②G.羅伊德說:”若說在斯

彪西波被選上時,亞裡士多德與他的關係相當尷尬,使亞裡士多德決定離開雅典,

這我們也沒有證據,二人之間沒有證據顯示有敵意存在。我們也可能想到亞裡士

多德的離開至少有部分理由並未牽涉到與學園中其他分子之關係;很可能他的離

去與當時政治情況有關,因為在公元前348 年馬其頓王腓力普掠奪了奧林索斯之

後,雅典有著一股反馬其頓人的氣氛。“喬納遜。伯內斯說:”公元前347 年,

他突然離開了該城。關於他離去的原因沒有可靠的報道。但是,希臘北方重鎮奧

林索斯於公元前348 年落入馬其頓軍隊之手。德摩斯梯尼及其反馬其頓派在一片

反馬其頓的怒潮聲中執掌了雅典的政權。很可能是政治上的問題使亞裡士多德在

公元前347 年離境而去,正如他們在公元前323 年使他再次離去一樣。“②不管

怎樣解釋,反正亞裡士多德是在柏拉圖死後離開雅典前往阿塔內斯的。從此,開

始了12年的遊曆生活。

亞裡士多德遊曆的第一個存身之地是密細亞地區的阿塔內斯,是受赫爾米亞

之邀前來的。赫爾米亞是個聲名不佳的人物。他開始依附於波斯,後來又和腓力

普往來。作為一個朋友,赫爾米亞倒是忠肝義膽,精明強乾。他出身於奴隸,學

習了文化,作過內廷侍從。後來在密細亞地區伊達山中經營采礦,獲了巨利,成

為富豪,買通了波斯王朝,取得這一地帶的主權。赫爾米亞曾在阿加德米學習過,

對柏拉圖的理想——或者哲學家為王,或者王者成為哲學家——很是向往。當他

自身果然手握權柄,□□一方的時候,就從阿加德米請來四位哲學家:亞裡士多

德、克賽諾克拉提、柯裡斯柯斯、埃拉托斯。四人被安排在阿索斯海濱,讓他們

潛心討論哲學,赫爾米亞提供一切必需品。他們似乎不曾開設講壇,招收學生。

在這裡,亞裡士多德開始批判柏拉圖的哲學,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

在阿索斯,亞裡士多德與赫爾米亞的侄女(也有說是女兒、養女、妹妹的)

比娣婭結了婚。這次婚姻給亞裡士多德帶來一筆可觀的嫁資。

婚後生有一女,也取名為比娣婭。這個妻子早年去世,亞裡士多德後來又和

斯塔吉拉的名叫赫比麗絲的女子結婚,生一子,取名尼各馬科,與祖父同名。關

於第二個妻子的情況,包括何時結婚,在何地結婚,無處②易傑雄主編:《世界

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6 頁。

(英)G.羅伊德:《亞裡士多德思想的成長與結構》,(台灣)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第4 —5 頁。

②(英)喬納遜。伯內斯:《亞裡士多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版,第16—17頁。

記載。其家庭生活,也無詳細材料。

時間不長,大概到第三年,亞裡士多德移居累斯博斯島東南角上的城市米提

利尼。在這裡他結識了此後25年共同合作,形影不離,又是他學園繼承人的泰奧

弗拉斯特。泰奧弗拉斯特大概生於公元前370 年,比亞裡士多德小14歲。亞裡士

多德研究者中最激進的人甚至認為,現存亞裡士多德著作,多數出自泰奧弗拉斯

特之手。他們二人在小亞細亞的工作,比較可靠的推測是,對這一帶的海生動物

進行了較廣泛的考察,因為在他們的動物學著作裡經常提到這一帶的地名,特彆

是島上的一處名為普拉的珊瑚礁地帶。不過那些卷帙浩繁的動物學著作,恐怕也

不是短短三五年所能完成的。

又過了二年,即公元前343 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為13歲的兒子、未來的

國君亞曆山大物色老師,想到了亞裡士多德。腓力二世寫信給亞裡士多德:“我

有一個兒子,但我感謝神靈賜我此子,還不若我感謝他們讓他生於你的時代。我

希望你的關懷和智慧將使他配得上我,並無負於他未來的王國。”亞裡士多德

應邀來到珀拉王宮,泰奧弗拉斯特一同前往。當時,亞裡士多德剛過40歲,用現

在的話說,不過還是個青年學者,能受到這樣的殊榮,在當時很是轟動。有人說

他和國王原是宮中的幼年夥伴,如今腓力二世主宰希臘,以嗣君的教育相托,是

意中之事。

另一些人認為二人關係未必有這樣長久,亞裡士多德被選中,是由於赫爾米

亞的推薦。不管是不是由於赫爾米亞的推薦,亞裡士多德來宮中後,仍然對赫爾

米亞抱感謝之情,稱頌他的德行,當他遭到不幸時,為之憤慨。

亞裡士多德等人離開累斯博斯後的公元前341 年,波斯軍隊侵入該地,赫爾

米亞被俘,押解到波斯王阿塔澤爾士那裡,受到嚴刑拷打,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

上。死前從獄中帶口信給亞裡士多德,表達他的敬意,說:“請告訴我的朋友和

同事們,我沒有做任何為哲學所不齒的事。”

為了紀念這位忠勇的朋友,亞裡士多德為他在台爾菲廟立了像,並寫了挽詞。

從挽詞中人們得知赫爾米亞是被奸計和叛逆所害才落入波斯人之手的。

亞裡士多德來馬其頓後,先是和亞曆山大住在珀拉宮廷裡,後來移到一座名

為梅劄的古堡。教了三年,亞曆山大就拿起刀槍打仗去了。老師無事可做,回到

了故鄉斯塔吉拉。亞裡山大對恩師作了隆重的答謝,重建了在戰爭中被夷為平地

的斯塔吉拉。在故鄉,亞裡士多德聽到了腓力二世被刺身亡的消息,又得知亞曆

山大奪得了王位。亞曆山大在安提帕特等掌握軍權的將軍的支持下,將另外兩名

爭位者,亞曆山大的異母兄弟和侄兒,很快除掉。

局勢穩定後,亞裡士多德於公元前335 年重返雅典,結束了漫遊生活。

4 教學時期參看王樹人等主編《西方著名哲學家傳略》,苗力田撰《亞裡

士多德》,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 頁。

轉引自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 卷,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 272

—273 頁。

亞曆山大即位不久,就開始了對外的征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師南下

平定了起兵反抗的底比斯城。南部諸城的反馬其頓派迅速瓦解,紛紛投降。亞曆

山大要雅典交出反馬其頓的領袖德摩斯梯尼及其主要夥伴,才能受降。據說是由

於亞裡士多德出麵奔走,為了保存希臘文化,亞曆山大才收回了成命,德摩斯梯

尼隻受到被流放的處分。在馬其頓完全控製了局勢之後,年已半百的亞裡士多德

和泰奧弗拉斯特重回雅典。

回到雅典,不是再回阿加德米,而是在城東第奧勒斯城門前,一個名叫呂克

昂的運動場自己開辦學園,與城西北角的阿加德米隔城相望。

這個地方原來是柏裡克利為訓練新兵而建造的遊樂場,場內有許多林蔭路,

有樹木、噴泉和柱廊。因鄰近呂克昂神廟(即阿波羅神廟,阿波羅的尊號之一

為呂克俄斯,意即“光明之神”)故名。據說,以前有許多學者常常來此,是一

個多才善辯之士所雲集的地方。蘇格拉底在世時多次來此,柏拉圖有過這方麵的

記述,如他在《呂西斯》篇開頭說:蘇格拉底“為了走城外的路,沿著城牆從阿

加德米直接走向呂克昂,在到傍著潘諾浦泉的後門口時,碰到了海朗尼莫斯的兒

子希波泰利士”。這意思是沿著雅典城的北牆,經過後門,從阿加德米就直接走

到呂克昂。呂克昂作為一個教學機構,也有一係列的共同規則,如每隔十日輪流

值勤,每個月全體成員有一次會議。但它的要求似乎不像阿加德米那樣嚴格,那

樣正規,在開始,設備也不齊全。他們隻能在體育場的林蔭路上邊走邊講授課程,

在漫步中討論問題。也許是這個原因,亞裡士多德在呂克昂創立的學園的成員被

稱為逍遙學派,也有稱漫步學派的。

這個學園是“群星薈萃之所”,在亞裡士多德主持下,它成為一所科學研究

和教學之地,他們搜集到不少著作,開創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作。這一時期是亞

裡士多德一生真正的高峰期,希臘內部停止了無休止的各邦間的戰爭消耗,社會

穩定,有了學習和研究的社會環境。經過十幾年的遊曆,亞裡士多德加深了社會

閱曆,增長了見識,擴大了眼界,積累了大量的資料,見解也逐步脫離柏拉圖的

固定模式,走上了獨立探索的道路。在年齡上他雖年屆半百,但作為教師,作為

思想家,依然精力充沛,頭腦敏銳,思想成熟,正是黃金時期。此外,他還有一

位忠實、乾練的助手泰奧弗拉斯特。此時,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每天身著華麗

的服裝,口吐機智雋永的言辭,激勵著學生們走上智慧之路。上午,他與學生們

一起在林蔭路上討論深奧的抽象的邏輯、哲學和物理學問題,下午和晚上以通俗

的方式向校外聽眾講解修辭學、論辯術、政治學。同時還編寫了大量的講義或教

學提綱。無論是講授深奧的道理,還是傳授通俗的知識,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

教導人們與無知作鬥爭。這一時期,真正是亞裡士多德的人生輝煌期,思想充分

發揮,觀點任意展現,大量的著作,包括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物理學等,都

寫於這個時期。除教學外,他還廣泛收集各種資料,進行科學研究。所以呂克昂

還是一個阿波羅,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主神宙斯的兒子。權力很大,主管光

明、青春、醫藥、畜牧、音樂、詩歌,並代表宙斯宣告神旨。祭祀他的神祠很多。

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信徒常往祈禱,請求預示禍福或消除罪孽。

研究學術的組織。西方學者中有人說亞裡士多德的這一學園是近代大學的濫

觴,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不僅如此,學園裡設立了歐洲最早的圖書館,對後世也

有重大影響。

輝煌期並不長,安寧的時日不過十餘載,公元前323 年,橫戈馬上、東征西

戰的一代霸主亞曆山大在遠征途中染病身亡。雅典公民聽到這個消息,反馬其頓

的活動已不可抑止,立即召開大會宣布獨立,把被流放埃癸那島的德摩斯梯尼接

回來,反馬其頓的怒潮再次掀起。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亞裡士多德預感到危險

將至,對他的老朋友、馬其頓駐希臘總督安提帕特說,作為一個外鄉人,與馬其

頓有過來往的他,無法再在雅典待下去了,不但工作不會安寧,生命也在危險中。

確實,亞裡士多德的罪名在羅織著,他被指控為“不敬神明”。為了生命的安全,

不使雅典人第二次對哲學犯罪(第一次是處死蘇格拉底),他隻好將學園事務交

給泰奧弗拉斯特,再次逃離雅典,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學園,離開多年相處的朋

友和學生,來到優卑亞島上的卡爾基斯城,住在他母親留下的老屋中。

其實,雅典人不放過亞裡士多德是不公正的。他雖然與馬其頓有過來往,當

過亞曆山大的老師,但這是過去的事。亞裡士多德一心求知,從來不問政治,其

思想與亞曆山大相去甚遠,加上亞裡士多德的侄子因反對亞曆山大而被處死,師

生關係早已冷漠。可是雅典人不管這些,隻把他當作馬其頓的至親。他的離開,

確實出於不得已。在卡爾基斯,終日鬱鬱,惆悵傷感。這次動亂,時間並不長,

同年底,馬其頓駐希臘總督安提帕特借援軍之力,擊敗反馬其頓派聯軍,穩定了

局麵。其時,對亞裡士多德的學術研究來說,其理智力量還正在峰頂。可是,遭

此變故,他的身心蒙受了巨大打擊,一病不起,於公元前322 年溘然長逝,享年

62歲。

亞裡士多德去世前,立下了遺囑,並請安提帕特做他的監護人。在遺囑中,

他要求執行人給他的母親、早年去世的弟弟阿裡木奈斯托斯、撫養他成人的姐姐、

姐夫立像。要他的女兒嫁給姐姐的兒子尼亞諾爾。

對曾侍候過他的幾個奴隸,不得出賣,要繼續養育,待他們成年或可自立營

生時給以自由。留給兩個孩子的是家產,留給妻子赫比利絲的是他衷心的感情及

熱愛。最後,按早年去世的前妻比娣婭的意思將自己的屍骨與比娣婭合葬在一起。

從這份遺囑可以看出亞裡士多德的責任感,設想周到,仁慈開明。“亞裡士多德

的遺囑被第歐根尼。拉爾修全文保留下來,傳記作家們,從這裡看到他作為理智

化身的另一麵,他是一個孝敬的兒子,深情的丈夫,慈愛的父親,誠摯的兄長,

真實的朋友,寬厚的主人。”“他那留存至今的遺囑充分體現了慷慨大方、體

貼他人的品質。”②王樹人等主編:《西方著名哲學家傳略》,苗力田撰:《

亞裡士多德》,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 頁。此文是本章主要參考資

料。

第二章師生情亞裡士多德曾是大思想家柏拉圖的學生,是名師下的高徒;又

是曆史名帝亞曆山大大帝的老師。學與教對他的一生都起了重要作用。

亞裡士多德根據中庸的道德原則,詳儘地討論了人們的具體的道德行為。他

指出,逃避和害怕每一樣事物的人是一個懦夫;反之,不顧任何危險的人是魯莽。

勇敢的美德就是在懦夫和魯莽之間。貪享每一種歡樂,在任何歡樂之前不止步的

人是縱情無度;反之,避開一切歡樂的人是麻木不仁。節製的美德就是在縱情無

度和麻木不仁之間。把自己能力估計過高的人謂之自大;反之,把自己能力看得

太低的人謂之自卑。自尊的美德就是在自大和自卑之間。遇事不稱心如意不加考

慮就勃然發怒者稱為暴躁;反之,遇事無感情和無苦樂之感覺者稱為萎靡。和藹

的美德就是在暴躁和萎靡之間。不考慮彆人隻為了自己者謂之自私自利;反之,

對自己毫無考慮者謂之自我否定。友愛的美德是在自私自利和自我否定之間。

在這部著作中,亞裡士多德還探討了人們獲得美德的途徑問題。在他看來,

美德有兩種:理智方麵的美德和倫理方麵的美德。理智方麵的大多數是由教導而

生成、培養起來的,需要經驗和時間;倫理方麵的則由風俗習慣熏陶出來的。因

此人們的美德不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天賦的,因為沒有一種自然存在的東西能夠

被習慣改變。這就是說,人們要獲得和掌握中庸的道德行為和標準,應靠後天的

實踐和訓練,正如一個人由於從事建築而成為建築家,由於彈琴而成為彈琴家一

樣,我們也是由於行為公正而成為公正的,由於行為有節製而成為有節製的,由

於行為勇敢而成為勇敢的。反之,有人之所以變得懦弱或縱情無度,都是由於在

相應的情況和環境中,以這樣或那樣的行為所養成的。“總的說來,品質是來自

相應的現實活動。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視現實活動的性質。品質正是以現實活動

的性質來決定的。從小就養成這樣還是那樣的習慣不是件小事情;恰恰相反,它

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尼各馬科倫理學》)

在這部著作中,亞裡士多德提出人的最大幸福是理性上的沉思的論斷。根據

他的看法,各種具體道德行為雖然也是一種幸福,但不如理性沉思生活的幸福好。

幸福和理性沉思是並存的,人們的理性沉思愈大,其幸福就愈多。具體道德行為

和感情是不可分離的,而且道德行為必須有一種動機作為條件,故其德性並非神

聖的;而理性沉思,其幸福與感情毫無關係,它也不需要動機為條件,除了本身

之外,並無彆的需求。

理性“是思辨活動,它在自身之外彆無目的追求,它有著本身固有的快樂

(這種快樂加強了這種活動),有著人所可能有的自足、閒暇、孜孜

不倦“(《尼各馬科倫理學》)。例如哲學智慧的活動,就是理性沉思,它

是所有美德活動中最愉快的,這種愉快因其純粹和持久而更可貴。

亞裡士多德所以提出將理性沉思作為人們的最大幸福,是因為他認為人是政

治的動物,人和其他動物不同,就在於人是理性的動物,對於人,符合理性的生

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因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東西更加是人。禽獸沒有理性

沉思,故禽獸無所謂幸福。一個人的行為受理性指導,發揮其理性沉思,就最為

神所愛,所以也就是最大的幸福。

這些論述表現了亞裡士多德倫理觀中的神秘主義色彩。

4 《政治學》《政治學》全書共8 卷103 章,是一部專門討論政治問題的著

作。

這是古希臘第一部全麵係統地論述政治問題的書,在西方政治思想發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在這部著作中,亞裡士多德論證了城邦製國家的形成和性質。在他看來,人

類最初由於男和女、主人和奴隸兩種關係的結合,組成了家庭。

家庭成為人類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會基本形式。後來人們為了適應

更廣泛的生活需要,便由若乾家庭聯合成一種初級形式,即村社;再由若乾村社

組合而成為城邦。城邦是一種社會團體或政治團體,是社會發展進化到高級而完

備的境界。在這種社會團體內,人類的生活可以獲得完全自給自足,所以城邦既

是自然的產物,又是社會團體發展的終點。在城邦這個終點,社會本性充分表現

出來。亞裡士多德從這個觀點出發,提出了人類在本性上“是一個政治動物”的

論斷。基於上述理由他得出結論:從時間上說,城邦國家後於個人和家庭;從本

性上說,城邦國家則先於或高於個人和家庭。這是因為個人隻是城邦的組成部分,

每個人的需要必須在城邦這個整體中才能得到滿足,一個人離開了城邦這個整體,

就不能成為人,不是一隻野獸,就是一個神。

既然城邦是由許多家庭組成的,那麼就必須研究家庭的組成、財產和管理等

問題。在他看來,主人和奴隸的區彆、主人對奴隸的統治和奴役,正像靈魂和軀

體的區彆,靈魂對軀體的支配一樣,是“合乎自然而有益的”。因為有些人生來

就注定是被統治者,有些人則相反;那種缺乏理智而具有體力的是天然的奴隸,

隻有賦予理智而遇事能持遠見的人才能成為主人。人類從來就存在著自然的奴隸

和自然的自由人的區彆,從而形成了統治和服從的關係,因此奴隸在本性上不屬

於自己而屬於彆人,奴隸隻是“會說話的工具”,是奴隸主的“有生命的財產”。

顯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為奴隸主的統治作辯護的。

亞裡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圖的“理想”城邦的觀點。指出柏拉圖主張城邦成為

一個完全公有的劃一的整體,實際上是不能施行的。他還指出柏拉圖為了實現城

邦的劃一消除私心,主張實行財產公有和共妻共子的製度,也是荒謬的。他說,

財產公有既不能消除人們的私心,也無法解除人類的罪惡,相反隻會引起人們的

相互爭吵和糾紛,實行妻子公有不僅不能達到整個城邦的和睦,反而會使人情消

失,父不愛子,子不敬父,兄弟無相愛,各種傷天害理的罪惡也會發生。

在這部著作中,亞裡士多德提出了理想政體和由“中等階級”統治

的治國方案。他首先解釋了什麼是“政體”,認為“政體”這個詞的意義同

“公務團體”的意義相同,而公務團體就是每個城邦“最高統治權的執行者”,

它可以是一個人、少數人或多數人。這種執行者的統治如是旨在照顧全邦的共同

利益,則由他或他們所掌握的公務團體就是正宗政體;反之,如果執行者所掌握

的公務團體隻顧自己或少數人或平民群眾的私利,那就是變態政體。他指出正宗

政體有三種: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共和政體。這三種好的政體中,以君主政體

為最好。同這三種政體相應的變態政體是僭主政體、寡頭政體、民主政體。這三

種壞的政體中以僭主政體為最壞。

在亞裡士多德看來,一般國家在實踐上所能達到的那種政體形式,就是由

“中等階級”進行統治。在任何國家中,總有三種成分:一個階級十分富有,一

個階級十分貧窮,第三個階級則居中間。富者、貧者統治都不好,隻有中等階級

為基礎組成的政體為最好,因為從倫理道德來看,“中庸適度”乃是最好的,是

一種美德,這種道德原則適用於城邦國家,因此擁有適度財產乃是最好的,而且

這個階級能夠恪守中庸的道德原則,順從理性。另外,中等階級人數多,是比較

穩定的公民階級,它沒有野心,還可以充當貧富兩個敵對階級的“仲裁者”,它

的政體可以避免黨派之爭,至少黨派糾紛可能少。不難看出,亞裡士多德這種由

中等階級進行統治的治國方案,是企圖調和敵對階級之間的矛盾,以維持行將崩

潰的城邦奴隸製,當然這不過是一種幻想。

亞裡士多德研究的特點,在於細致地探討所考察的各種問題的曆史,儘可能

詳儘地揭示在研究這些問題時所遇到的一切困難,並且為了進行比較和概括而引

用大量的事實材料。正因為他注重實際,儘一切辦法收集第一手資料,所以儘管

他的學說中有不少思想、觀點已被新的科學所否定、代替,或成為曆史的陳跡,

但他探索自然、社會的方法和角度,他所提出的問題仍然是有價值的,他的研究

方法對今人是有借鑒意義的。

亞裡士多德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科學成就,完全是他把求知看作人的本

性所致,是他艱苦研究的結果,與他嚴謹的治學態度、科學的治學方法也有直接

關係。,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