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1 / 2)

作者有話要說:  因鎖定修改改章節中。

如果章節仍然先是亞裡士多德篇章則意味著修改失敗。

章節會在近期儘量早些修複。

亞裡士多德說:“哲學起源於好奇。”誠然, 好奇心能引起我們對周圍事物

的興趣。當人們在月光下仰望星空, 在陽光下凝視大海之時,無不產生一種好奇、

驚奇之感。哲學家為此而思索人生的真諦, 科學家由此而探究宇宙的奧秘,文學

家因此而展示生命的美麗,演說家就此引發出雋永的談鋒。學子、聽者由好奇而

入科學之門, 由好思而“淨化靈魂”。吾輩不但為自然之奇而驚歎,而且對亞裡

士多德思想的博大精深亦感震驚!驚與奇,不隻使我們從中發現了人類心靈與求

知欲望是如此之廣漠深遠,同時更讓我們體會出生命在道德價值中的義務、責任

與尊嚴!

亞裡士多德是一個孜孜不倦的學者, “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隻讀聖賢書”,

竭力擺脫外界乾擾, 潛心於教學與研究。他的整個生涯和各種活動都表明他最為

關注的是促進真理的發展, 增加人類的知識量。他涉獵廣博,興趣廣泛, 對他所

處時代的一切領域幾乎都進行過探討, 試圖把握、理解當時一切理論與實踐知識,

也確實在每個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和傑出的成就。他是古代科學和哲學的集大成

者, 建立了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體係, 在西方文化史、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占有

顯赫的地位。

人們在回顧人類思維曆程時, 都不能否認亞裡士多德是西方文化的一位奠基

人。

亞裡士多德的思想精湛細密,是一個激發過,並且繼續激發著一代代後輩靈

感的導師, 他像一盞理智的明燈懸於古代世界的上空。在他之前沒有人在學術上

取得過他那樣的輝煌成績;在他之後雖然科學巨匠輩出,但並未因此而使他失去

智慧的光輝。黑格爾譽他為“曆史上無與倫比的人物”,馬克思說他是“古代最

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稱他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物”,他無愧於這些評價。

“求知是人的本性”,這是亞裡士多德的人生信條。他把人生的意義歸結為

求知,把求知當作人格高低的象征,他真誠地認為,愛好知識,尋求真理是人所

共有的本性。他堅信人類光輝燦爛的未來隻有通過堅持不懈的求知實踐,逐漸積

累知識才能達到,並認為按求知的欲望行事,是人生最高的目標,從事理智活動,

進行思辨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求知,不隻是學習,而且更有教學與探索。亞裡士多德認為一個人能把某個

問題的知識傳授給他人時,才算懂得了這個問題。他把教育看作是展現知識的最

合適的方式。他在結束了漫遊生活之後,在雅典辦起了學校,一心要把自己的思

想無保留地講出來。他的講稿與研究成果形成了多篇巨著,有人說至少有400 部,

我們今天能見到的是47部(很多都失傳),這累累碩果,令人驚奇的不是數量,

而是它所涉及的範圍和研究的深度。這些著作有關於邏輯、語言、文學藝術、倫

理、政治、法律方麵的,有關於政製史、思想史方麵的,有關於心理、生理方麵

的,有關於自然史、動植物、生物方麵的,有關於化學、天文、物理、數學方麵

的,有關於哲學方麵的……一個人的頭腦中能容納那麼多知識,實非一般人所能

比。

亞裡士多德尊重事實,尊重經驗,求知與求實相結合,這是他重要

的治學方法。求知與求實相結合的精神,像探照燈的光柱,把探索的光芒投

向科學的未知領域,不斷探求新的知識,從不滿足於已有結論,力求以更新的成

果來說明事實。列寧說:“亞裡士多德的哲學裡有活生生的東西,他在尋求,在

探索。”他在每一個領域都提出一些根本性原理,點燃起思維的火花,為人類文

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亞裡士多德以辛勤的勞動,為自己豎起了雄偉的知識之塔。與他的名字相聯

係的呂克昂學園,在相當一段時間都是科學與哲學研究的輝煌中心。後人稱他為

“學問之父”,其含義一是指他奠定了邏輯學和生物學基礎,二是指他是古希臘

哲學集大成者,是許多學科的創始人。科學發展史告訴人們,一個人能發現某一

規律,發明某一技術,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能奠定某學科的基礎,可謂大科學

家;某一時期、時代某方麵的集大成者,更是曆史上少見的人物。亞裡士多德是

許多學科的創始人,其曆史地位確實是同時代人及無數後人所不可企及的。羅素

在評價畢達哥拉斯時說:“無論就他的聰明或就他的不聰明而論,……(他)

都是自有生民以來在思想方麵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這評價同樣適用於亞裡

士多德。

我們肯定亞裡士多德的成就,並不意味著肯定他的全部學說。實際上,他的

很多思想都已被新的科學所否定,特彆是自然科學方麵更是如此。因此相當一部

分科學家把他看成是近代科學進步的障礙。平心而論,全盤否定是不對的。因為

科學的發展是不斷修正錯誤,發現新真理的過程。從科學史角度看,人們仍承認

亞裡士多德在人類科學發展中的貢獻與作用,他的許多著作仍是今人必讀的經典

之書。喬納遜。伯內斯說:“亞裡士多德永遠不會被人遺忘,他的事業一次又一

次地引起人們的興趣。”無論人們對他的評價多麼不同,有一個事實無可否認,

他為人類探求真理開拓了道路,他尊重事實的治學方法為今人所發揚,他的思想

是人類的一筆精神財富。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他的裡程碑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總序郭鍔權一個對人類充滿美好遐想和機遇的21世紀正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走

來。21世紀是競爭的世紀,是高科技知識爆炸的世紀。競爭的關鍵是人才,人才

的關鍵是素質。素質從哪裡來?有人說,3 (語文、數學、英語)

+X= 素質。素質= 傳記人物的EQ情懷。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翻閱《巨人百傳叢書》書稿,不難發現多數巨人的偉業始於風華正茂、才思

敏捷的青少年時期,我們的叢書記錄著以下巨人們創造的令人讚歎的輝煌業績:

美國飛行之父、16歲的萊特兄弟已是多種專利的小發明家;諾貝爾24歲首次取得

氣體計量儀發明專利;愛迪生29歲發明電燈;居裡夫人31歲發現釷、釙、鐳三元

素;達爾文22歲開始環球旅行並伏案構思巨著《物種起源》;克林頓46歲出任美

國總統;比爾。蓋茨28歲成為全球電腦大王,並評為1998年度世界首富;普希金

24歲開始創作傳世之作《葉甫蓋尼。奧涅金》……讀著巨人們的一本本使人激動

不已的奮鬥史,他們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把握機遇的能力,使人肅然起敬,這一切

對今天的青少年朋友無疑具有啟迪、教育和誘惑力。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編撰

了這套叢書。獲悉《巨人百傳叢書》即將付梓,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趙鈺琳先

生、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趙慶剛先生、天津南開中學校長康岫岩先生和複旦大

學附屬中學校長曹天任先生先後寄來了熱情洋溢的信,對叢書出版寄予殷切的期

盼和高度的評價。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趙鈺琳先生說:“我們高興地向廣大青少年朋友推薦

《巨人百傳叢書》。在世紀之交,能有這樣的精品叢書陪伴你,是智慧上的愉悅。”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趙慶剛先生說:“每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偉大人物,

都蘊藏著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

天津南開中學校長康岫岩先生說:“高山仰止。巨人是人類的精英。

世紀偉人南開中學最傑出的校友□□以及畢業於南開中學的四十多位院士

校友和各界傑出校友們的業績,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複旦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曹天任先生說:“仔細這套叢書,猶如看到他們

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感受他們的理想、信念、胸懷、情操,這將幫助你學習

做人,學習做學問,學習做事業……”

有必要說明的是,《巨人百傳叢書》的讀者對象為初、高中學生和部分大專

學生,因而在傳主和傳主內容的選擇上有針對性的考慮,如果有掛一漏萬或不足

之處,敬請學界原諒。

1998年6 月於盛京

亞裡士多德

第一章生平一代大師亞裡士多德的一生說不上坎坷曲折,但也不是一帆風順。

關於他的生平材料,主要來自古希臘哲學史料《名哲言行錄》的編纂者、思

想文化史作家第歐根尼。拉爾修(約公元200 —250 年)的記載。《名哲言行錄

》用的多半是間接材料。近代西方學者對這些材料進行校正,重新收集,但終因

年代久遠,古代印刷條件差,很多直接材料沒有流傳下來,其中有些細節免不了

是出於推斷,互有矛盾。根據多數人的看法,亞裡士多德的一生大致可分為四個

時期:1.幼年時期,從他出生於斯塔吉拉到離開故鄉到雅典去求學,約17年時間

;2.求學時期,從公元前367 年進阿加德米學習到離開學園,約20年時間;3.遊

曆時期,從公元前347 年到前335 年,共12年,這12年間他從雅典到小亞細亞,

從小亞細亞到馬其頓,再重返雅典;4.教學時期,從公元前335 年回雅典辦學,

到前323 年再次離開雅典計12年,次年病故。

1 幼年時期按古希臘紀年法,亞裡士多德生於第99屆奧林比亞賽會的第一年,

即公元前384 年。出生地是位於愛琴海北部卡爾西乃西半島東岸的斯塔吉拉城。

斯塔吉拉是希臘的殖民地,它的居民大多數來自南方的安德羅斯島和優卑亞島。

亞裡士多德的父親尼各馬科就是安德羅斯的移民,他出身於愛奧尼亞以醫務為業

的世家,母親菲斯蒂斯是優卑亞島人。尼各馬科曾是腓力二世(公元前382 —前

336 年)的父親馬其頓王阿明塔斯的禦醫。受父親的影響,亞裡士多德從小就喜

愛生物學和醫學,而且自幼養成了專注事實、尊重經驗的品格和作風。醫學向他

顯示了生命的奧秘,激發了他強烈的好奇心。父親生活在宮廷中,亞裡士多德幼

年有隨父進宮,與宮廷接觸的機會。據說幼時曾與腓力普一起玩耍過。

國王阿明塔斯於公元前369 年死去,宮廷內爆發了奪位之爭。叔侄間相互斫

殺,曆時10年。公元前359 年,阿明塔斯第三子腓力普除掉年幼的侄子,奪得王

位。在此爭鬥之初,老尼各馬科就離開了鬥爭慘烈的王宮,回到故鄉。不久,老

夫婦雙亡。這時,亞裡士多德尚未成年。

父母早亡,幼年的亞裡士多德由姐姐阿裡木奈絲苔和姐夫普洛克塞諾斯撫養,

二人對弟弟的教育十分關心。亞裡士多德對姐姐、姐夫感激不儘,終生以最大的

敬意懷念他們,後來立像紀念姐夫,要女兒嫁給普氏之子尼加諾爾,並立尼加諾

爾為遺產繼承人,以報答姐姐、姐夫撫養教育之恩。

亞裡士多德姐弟三人,除姐姐外,還有一個弟弟,名叫阿裡木奈斯托斯,不

幸早亡。對幼弟的夭殤,亞裡士多德一直不忘,在遺囑裡囑人為之立像以紀念。

2 求學時期求學時期是指從亞裡士多德17歲遠遊雅典入阿加德米(柏拉圖學

園)學習起,到柏拉圖去世為止的期間,也就是從公元前367 年至前347

年為止的20年間。

公元前367 年,剛剛17歲,求知欲極旺的亞裡士多德告彆姐姐、姐夫,離開

故鄉,負笈遊學,到了當時的文化中心雅典,投入正處在鼎盛時期的阿加德米學

園,師事柏拉圖。當時的雅典,雖然在政治、經濟方麵已不是繁榮地區,但在文

化上仍然是全希臘的中心。這是每一個期望受到最高文化熏陶,以期在政治上一

鳴驚人的希臘青年所向往的地方。

亞裡士多德到來之時,雅典有兩所著名的學校,一所是由著名演說家伊蘇格

拉底所創辦的修辭學校,另一所是柏拉圖所創辦的哲學學校。

這兩所學校相互競爭著,但它們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為全希臘各個城邦培

養從事社會政治活動、管理國家的人才。隻不過兩個學校的教育方法不一樣。伊

蘇格拉底偏重實用,向學生講授修辭方法,訓練論辯技術;柏拉圖則注重理論培

養,他全部哲學的核心,孜孜以求的目標,就是想“使哲學家成為君主,或者使

這個世界上的君主王公具有哲學的精神和力量。”但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阿

加德米也開設修辭、論辯之類的課程。不過柏拉圖更重視的還是理論問題的探討,

培養人們自我反思的素質,發展學生的抽象思辨能力。

柏拉圖(公元前427 —前347 年)②,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大思想家蘇格

拉底(公元前469 —前399 年)的學生。美國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辭典》和英國

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都把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列入世界十大思想家之

中。柏拉圖出身於貴族世係、經濟富裕的家庭。

富裕的生活沒使他淪入紈袴子弟追逐聲色犬馬的惡行之中。在少年時,就表

現出了聰穎的稟賦和多方麵的才能。他風流倜儻,氣度不凡,嚴肅深思,勤於探

索,才學兼優。哲學問題、政治倫理、科學進展、戰爭風雲,無一不是他深感興

趣的領域。因受蘇格拉底的影響,後來成了哲學家。他的名言是“哲學家是那些

喜歡洞見真理的人”,“哲學家在任何時候都熱愛真理”。他本想從事政治活動,

但看到雅典貴族政治墮落為寡頭政治,民主政治也是江河日下,特彆是他所敬重

的老師蘇格拉底被處死,這使他痛心疾首,感到政治生活裡到處都充斥著不義、

罪惡和醜行,於是他重新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放棄了仕途,走上學者之路,

要用哲學理想來改造社會。

柏拉圖一生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創立學園,開辦教育;二是弘揚理性,推崇

哲學。柏拉圖有如中國的孔子,二人有某些相似之處:孔子是中國曆史上首創私

人辦學的教育家,柏拉圖是西方曆史上首創學園教育的教育家;孔子對中國傳統

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柏拉圖在西方傳統文化的發展上占有崇高地位。

柏拉圖於公元前387 年創辦了學園。他辦的這所學園位於雅典城外西北方,

取名為“阿加德米”(意為學園)。這所學園曆經滄桑,久盛不衰,直到公元529

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下令關閉為止,前後持柏拉圖:《國家篇》第5 卷

473D. ②關於柏拉圖的生卒年,有幾種說法:1.公元前430 或429 —前348 年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 卷第153 ,159 ,271 ,272 頁);2.公元前 428/7

—前348/7 年(《陳康:論希臘哲學》第1 ,2 頁);3.公元前427 —前347 年

(易傑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第93頁,《辭海》(縮印本)第1288頁,及其

他一些研究柏拉圖的著作)。

續長達916 年之久。這所學園可以稱得上是歐洲曆史上第一所固定的學校,

為晚期希臘和羅馬時期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撫育了不少在西方文化史

上占有卓越地位的學者,甚至對近代歐洲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院和大學都有影響。

當年,這所學園主要是講授哲學,對數學也很重視,據說在講堂的門前寫著這樣

的話:“未學幾何學者不得入內”。

學園沒有教學大綱和課程表留下來,亞裡士多德說,他的老師講課從來沒有

準備好的講稿,他從來沒有寫過一本教科書,也一再拒絕為他的哲學建立一個體

係。他認為,整個世界太複雜了,難以壓縮到一個預先想好的書本模式裡麵去。

所以學生們在學園學習了哪些課程,後人無從知曉。如果把柏拉圖在《國家篇》

第7 卷中提出的培養哲學王的教學規劃看作是學園所實施的課程的話,可以推斷,

學生們要學習算術、平麵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聲學等(按柏拉圖的說法,

數學由於其抽象性和普遍性,能把人的心靈拖離可感世界去思考永恒存在),此

外還要學習社會、政治、倫理等方麵的知識。當然,這些課程隻是為學習辯證法

奠定基礎,是學習哲學的前奏曲。在柏拉裡看來,最高深、最高尚、最根本的學

科是哲學。

亞裡士多德初入學園時,柏拉圖正在西西裡島訪問。據傳,柏拉圖返園後,

見到這位文雅、英俊的青年,已有幾分喜愛,攀談後就更加喜歡了。亞裡士多德

衣冠楚楚,舉止文雅,風度翩翩,長於口才,頭腦清晰,思維敏捷,喜好爭論,

談話時富於說服力,機智鋒利,妙趣橫生,來學園不久就顯示出驚人的多方麵的

才能。大約在公元前360 年,學園與伊蘇格拉底學校進行了一場論戰。伊蘇格拉

底學派批評柏拉圖學園崇尚虛談,徒托空言,無益於政治和法律這類實際事務。

亞裡士多德作為柏拉圖學園的代表,在論戰中嶄露頭角,有力地批駁了伊蘇格拉

底學校過分注重實用的觀念,指出對方在理論上思想貧乏,強詞奪理,以唇舌爭

一時之勝負,難登學術大雅之堂,從而為柏拉圖學園爭得了榮譽。他勤奮好學,

學業精湛,才華橫溢,超群拔萃,是一個思想深刻、抽象思維能力極強的人。他

的頭腦容納了讓人難以置信的知識,對政治學、倫理學、修辭學、邏輯學、曆史、

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數學、醫學、天文學、自然史、戲劇、詩歌等都有研

究,且有成就。有一次柏拉圖曾幽默地說,他的學園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其

他學生的身體,一部分是亞裡士多德的頭腦。柏拉圖很賞識亞裡士多德的才學,

譽為“學園之精英”,並在他的住處題上“讀書人之屋”,後來提他為學園的教

師,講授修辭學。不過對他奔放不羈的思想也不放心,對其要用“韁繩”加以馴

服。

學園裡,亞裡士多德與同學們在探討著學問,思索著真理;學園外,政治形

勢在迅速地變化著。腓力普的馬其頓方陣,改變了力量的對比,顯示出馬其頓是

一股不可遏止的新興力量。如何對待這一力量,在雅典分成相互對立的兩派。以

伊蘇格拉底為代表的親馬其頓派,主張聯合馬其頓,依靠馬其頓,希望腓力普能

夠把相互廝殺、自我消耗的希臘城邦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掠奪東方。他們的口

號是:把希臘的戰爭帶到亞參看易傑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

版社,1990年版,第134 —135 頁;(英)喬納遜。伯內斯《亞裡士多德》,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頁。

洲去,把亞洲的幸福帶回希臘來。反馬其頓派的領袖是德摩斯梯尼,他以

青年的政治敏銳性,看到野心勃勃的腓力普最終要成為雅典的大患,於公元前351

年在公民大會上發表了反腓力普的演說。他認為馬其頓不僅不能拯救希臘,反而

要摧毀希臘的獨立,扼殺希臘的自由,消滅希臘的文化。對這場鬥爭,亞裡士多

德不很關心,直到今天,人們也沒發現他有什麼政治傾向,未見他與馬其頓宮廷

來往的材料,在他的著作中也找不到具體的親馬其頓的言論。相反,在教學上,

他卻一直維護阿加德米的原則,與伊蘇格拉底格格不入。

德摩斯梯尼雄辯的演說,阻止不了腓力普的進軍。公元前348 年秋,雅典北

方重鎮奧林索斯陷落,這引起了雅典反馬其頓的怒潮,次年春反馬其頓派在雅典

當權。在這種局勢之下,亞裡士多德作為一個外邦人,馬其頓宮廷禦醫的兒子,

處境是不佳的。恰在這年,80歲高齡的柏拉圖與世長辭。臨終時柏拉圖指定斯彪

西波為學園繼承人。於是,亞裡士多德結束了學園的求學生活,與同學克賽諾克

拉提東渡小亞細亞,回到希臘哲學的發源地。

亞裡士多德在柏拉圖學園生活了20年,在那裡,他異常勤奮,學習有成。亞

裡士多德的見解,到後來,與柏拉圖學說有出入,但在求學時期,對師說態度極

為忠實,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柏拉圖對亞裡士多德也極看重,譽他為學園的

講師。這一點,在亞裡士多德早期著作中有明顯的反映,這一時期的著作,可以

說是“柏拉圖的模仿”。儘管此時亞裡士多德也有獨到見解,有創造,但畢竟不

多。這是就哲學而言,對哲學之外,柏拉圖不太看重的自然科學,而亞裡士多德

卻有著獨自的研究。

3 遊曆時期公元前347 年,柏拉圖去世,斯彪西波繼任院長;亞裡士多德與

同學克賽諾克拉提離開雅典,接受同學——阿塔內斯的統治者赫爾米亞的邀請,

去了那裡。

對亞裡士多德此時離開雅典的原因,後人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說是因為斯彪

西波被定為學園繼承人,兩人理論觀點不同;也有人說是因為亞裡士多德不是雅

典居民,沒有購置地產和房屋的權利;更多的說法是當時的政治形勢所致,如:

餘紀元說:“公元前404 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希臘世界在政治上和經

濟上迅速衰落,在希臘北方的馬其頓王國迅速強大起來。國王腓力普發明了馬其

頓方陣,大舉進兵南下,攻城掠地。德摩斯梯尼向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 —

前322 年),古雅典雄辯家,民主派政治家,極力反對馬其頓入侵希臘,發表《

斥腓力》等演說,譴責馬其頓王的擴張行為。公元前338 年馬其頓征服希臘的決

定性戰役喀羅尼亞之戰後,他被流放到埃癸那島。公元前323 年馬其頓王亞曆山

大大帝死,他重返雅典組織反馬其頓運動。今存演說61篇。

伯羅奔尼撒戰爭指古希臘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大部分城邦結成

的軍事、政治同盟與海上強國雅典兩大奴隸主集團為爭奪希臘地區的霸權而發生

的戰爭。戰爭使希臘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霸權轉入斯巴達之手。後來斯巴達勢衰,

公元前370 年伯羅奔尼撒同盟瓦解。

雅典公民發表反腓力普的演說,警告馬其頓之患,激起了大眾的反馬其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