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1 / 2)

狂風和暴雨仿佛席卷了整個世界。

夜深了, 路上的行人頂著快要散架的雨傘匆匆忙忙趕路, 街道邊上一排排的商鋪早已經關了門, 隻剩下零零散散的幾家二十四小時便利店還亮著燈光。

商鋪對麵是這裡的街區公園,裡麵有一條長長的石板路,被兩側鬱鬱蔥蔥的樹林所環繞著。

石板路中央的人行道兩旁每隔幾十米都會有一架長椅,天晴的時候, 夜晚納涼的人總是喜歡三兩個坐在這裡一邊仰望夜空一邊嘮嗑。

今天因為暴雨的關係, 小樹林幾乎沒什麼人, 風雨讓枝葉隨風肆意蕩漾,一眼望去還有些陰森可怖。

隔壁馬路上偶爾駛過的私家車的遠光燈照射在這邊密林的樹葉上,雨水折射光影,一瞬間模模糊糊能夠看清密林內空蕩蕩的模樣。

就在這片幽靜深處的一架長椅上,端琰靜靜地坐著。

他的頭疼的厲害,對於一個沾惹一滴芒果汁都會全身不適的人來說, 今天那一大杯鮮榨的芒果汁, 幾乎要了他半條命。

從嘴唇到口腔內部再到舌頭乃至喉嚨都失去了知覺, 神經仿佛被麻痹,吞咽變得極其困難, 呼吸也變得極為艱辛。

即使之後匆匆跑去藥店買了抗過敏藥, 緩解了呼吸係統幾乎痙攣的急症情況,但早已被充分吸收的芒果汁此刻仿佛已經侵蝕了他的五臟六腑,密密麻麻如同蕁麻疹一樣的疹子悄無聲息的在身上開放,所到之處瘙癢難耐,還會有些微微發痛, 這一切都瘋狂的折磨著端琰的神經。

當然,讓端琰失魂落魄的罪魁禍首並不隻是芒果過敏帶來的全身不適,更多的是他此時此刻極為掙紮的內心。

他大概知道徐子元想從他這裡得到什麼。

對方料定了自己肯定知道呂佳音身上的秘密和整個案件的部分真相,如果自己能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勁爆的、更有利於上官澤的消息,那麼他一定會說:“也不是不可以考慮幫助你的母親。”

但是,母親能夠獲得幫助的可能性,其實微乎其微。

母親被抓,本身就是上官澤和許三埫談攏後的最直白的表現。

也許對方從母親被抓後找自己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談判,而是利用自己如今的慌亂套出更多他們想要的東西,順便可以將想要收拾掉的人一網打儘。

而自己的母親,說不定本身就在這個名單之中。

畢竟,母親說到底隻是許三埫的一顆棋子。

利用之後給點小恩小惠,出事的時候立刻棄之作廢。

許三埫是不會為了自己母親這種小人物大動乾戈的,礙事的話,丟了就行了。

端琰臉上的表情越發頹廢。

他頭一次發現,麵對權力的時候,自己竟然會卑微到無計可施,所有的關係戶在這一刻顯得都是那麼陌生和蒼白無力。

一時之間,他竟然找不到任何辦法來幫助自己的母親。

端琰閉上雙眼,任憑大雨潑灑在他的身上。

夏季的雨水總是狂暴而凶猛,水浪拍打在身上甚至有些微微發疼。

端琰垂下頭,委頓無力地撐起臉頰,整個人的精神已經崩成了一條線,仿佛再有一絲一毫的刺激,下一秒就會繃斷似的。

而懷中的手機從剛才就不斷地響起,他沉默地看了兩眼:全都是陳月洲和父親打來的。

端琰緩緩伸手擦去手機屏幕上的水漬,呆滯地看著刺亮的屏幕發呆。

直到一條短信印入眼簾,看到發件人,端琰劃開——

[想好怎麼說了嗎?想好了的話,明早我們就見一麵吧。]

端琰將手機反扣在手心,垂下眼簾,一言不發。

……

這個不安靜的夜裡,像端琰一樣沉默的人還有端溪。

身處小黑屋之中的她,透過狹窄的小天窗,看著外麵淅淅瀝瀝的世界,臉上倒沒有太多表情。

她似乎早就看到了未來,所以隻是在安靜地等待結果。

說到底,從決定踏入這場遊戲的那一刻開始,世界上就沒有了黑或者白,正義或者邪惡。

原始資本的積累向來都伴隨著罪惡,這不過是一場不斷更換隊形的站隊遊戲,你亡我興,你興我亡,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她很平靜,仿佛沒有一丁點害怕。

隻是在想到自己的兒子時,視線才漸漸地遠了起來——

那是無數年前的一個夏天,太陽火辣辣地烤著大地,她被父親罰站,頂著炎炎烈日,手上攥著一份89分的數學試卷。

其實89分並不是個差勁的成績,在班上能進前十,隻可惜,她生在一個連89分都顯得無能的家庭裡。

文人家庭出身,家裡老人是早一波留洋知識分子,從小親戚們都住在一個家屬院裡,你家孩子考幾分、我家孩子考幾分、你家孩子拿了什麼獎項、我家孩子得了什麼獎金……都是家長們攀比炫耀和茶餘飯後交談的談資。

父母那輩人基本都是多生子女,他們因為共同的血緣親情而產生歸屬感互相惜憫,卻也因為自幼點點滴滴不愉快的積累而產生埋怨和厭惡。

人不會認為外人的善意理所應當,所以外人對自己釋放惡意的時候,雖然氣憤卻也覺得正常;可是,人會覺得親近的人對自己善意理所應當,所以當親近的人對自己釋放惡意的時候,那份憎恨和絕對不可原諒,很容易刻在骨子裡一輩子。

於是,他們一邊希望自己的兄弟姐妹們不要過的太悲慘,一邊又希望他們的兄弟姐妹們千萬不要過得比自己好。

同情、羨慕、心疼、嫉妒、憎恨……這些現實而複雜的感情,在這些多生的兄弟姐妹之間瘋狂繁衍著。

最終,所有的情緒變成了父母對她的那句:“我不求你彆的,你至少得比你表妹強吧!”

可是,就這“至少”兩個字,是她前20多年人生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

她的表妹林安安,太強了。

因為強,所以覺得每個人的人生都很簡單,所以覺得隻要努力就能考滿分,所以覺得隻要奮鬥就能上清華。

林安安的天賦讓她生兒就是一個何不食肉糜的人,永遠站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不會理解彆人的痛苦,更不會理解彆人因為她的存在而產生的痛苦。

她讓埋頭努力的自己這麼多年的人生,仿佛顯得一文不值。

但是,自己對林安安的嫉妒,在學生時代的那段時光裡,說到底也就是打打嘴炮和偷偷把她的試卷丟馬桶裡的程度而已。

因為罰站過後,爸爸總是會給她準備好吃的西瓜冰沙,媽媽總是會換著授課方法給她補習。

爸爸媽媽很愛她。

因為被愛著,因為幸福著,所以心底是被填滿的,負麵的情緒再多,到頭來內心能裝下的也不多。

長大之後,她有幸福的家庭,有著和她一拍即合並且相愛的丈夫,有成熟穩定而又發達的事業……縱使依舊嫉妒著考上清華的林安安,可也隻是嫉妒罷了,她的人生還要開辟出更多的幸福,無暇顧及彆人的幸與樂。

那是一個秋老虎猖狂的九月,天氣是火辣辣的熱,醫院的產房裡,伴隨著一聲嬰兒稚嫩的啼哭,那個注定要和她一起攜手譜寫幸福生活的孩子出現了。

是一個男孩子,遺傳了家裡人黑色素不是很發達的體質,他的雙眸是淺褐色的,頭發是亞麻棕,通體雪白。

他的出現讓整個病房裡其他所有男孩子和女孩子都黯然失色,因為,他實在是太漂亮了。

十月懷胎的積累和期待,她捧著手中纖細弱小卻又美好的小生命,看著他依偎在自己懷裡哭泣的模樣,那一瞬間,她的身體裡仿佛充滿了能量。

人是那麼的孤單,無論和家人多麼要好、和戀人多麼相愛,可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時常感覺到巨大無比的孤獨感籠罩著自己。

可是,當孩子從自己身體裡麵被分離出現的那一刻,她仿佛找到了生命的歸屬感——畢竟,這個世界上似乎沒有比她和孩子的這份關係更顯得親密了。

看著懷中幼小的孩子和身邊欣喜若狂偷偷擦眼淚的丈夫,她對未來、對生活、對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可是,她的人生並沒有從此如她想象的那麼幸福燦爛。

孩子不滿一歲的時候,她就發現了奇怪的地方:雖然孩子小的時候都有四處攀爬碰撞家具的情況,但是自己孩子的情況似乎格外的嚴重。

即使是在陽光透亮的客廳裡,孩子也能直直地撞在餐桌上,甚至將腦袋和手撞個頭破血流。

原本她隻是以為自己的孩子發育晚了些,直到有一天,親戚家的熊孩子將她幼小的孩子放在危險的高處,而她的孩子就像是看不見前方的空曠一般,就那麼直直地向前爬著,然後摔了下來。

如果說一次兩次摔跤可以當做是幼兒的調皮和膽大不謹慎,但是反反複複就不禁讓人疑惑這個孩子是不是哪裡有問題。

於是,抱著懷疑的心態,她將孩子送入了醫院,結果發現這個孩子果然有問題。

孩子的視力從出生開始就每況日下,直到現在,除了還能夠感光,幾乎看不見任何東西。

用醫生的話來說,孩子失明是遲早的事。

至於視力衰弱的具體原因,醫學方麵也給不出具體的解釋,隻能暫時歸於遺傳、免疫缺陷或者外部因素的影響。

而她其實對這個奇奇怪怪的病很清楚。

她們家多數人是化科研究類出身,家中因為免疫係統缺陷導致罹患疑難雜症甚至死亡的人並不是一個兩個。

看著懷中這麼小就即將被奪走身體上最重要的一部分器官的孩子,有那麼一瞬間,她想要放棄這個孩子。

視力障礙隻是這個孩子身體係統缺陷最開始體現出來的一部分,這個孩子長大後極有可能還會出現其他免疫係統疾病,或許就像林安安的父母那樣,突然就重症纏身,無藥可醫,緊接著撒手人寰。

既然如此,不如趁這個孩子還小,讓他就離開這個人世,免得長大後遭受世間的各種痛苦,也免得自己這一生要陪伴他活在痛苦之中。

她的這個想法立刻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對於她的父母而言,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從來就隻有她而已。

這個孩子能給她帶來幸福,那麼,父母便愛屋及烏,去愛她的這個孩子;但是這個孩子如果不能給她帶來幸福甚至會拖累她的話,父母便會討厭這個孩子,嫌棄這個孩子的存在。

決定將孩子送人的前一夜,她抱著孩子從醫院回到家中,有些狼狽的將孩子放在地上,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擦眼淚。

孩子聽到了她的哭聲,就順著聲音的方向緩慢地向她爬來。

孩子並不知道正前方有一台木製的小方凳,他搖搖晃晃地爬上了凳子,又搖搖晃晃的摔了下來。

小手臂被凳子鋒利的邊角割傷了,胖胖的小指頭滲出了鮮血,可是他像是感覺不到疼痛似的,依舊不肯放棄,一路蹣跚爬到了她的腿邊,伸出肉乎乎的胳膊抱住她的小腿。

明明什麼都看不見,可他卻偏偏抬起頭,像個小大人一樣,靜靜的“看”著她。

他沒有哭、沒有鬨,就那麼靜靜地望著她,像是在安慰她說:“我沒關係的,我可以的,你要送我去哪裡都好,媽媽,你彆哭。”

那一瞬間,她蹲下身子抱著地上的孩子放聲痛哭了起來。

慚愧、難過和不甘心。

這一刹那,她低頭看著懷中的孩子,咬下牙關堅定道:“媽媽一定會讓你重見光明的,媽媽一定會讓你過得比彆的任何小孩子都要好的,媽媽再也不會讓你像現在這樣被那些壞孩子欺負了,媽媽會加油,媽媽會努力……”

那天過後,她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然將孩子留在了身邊,和丈夫一同照顧。

多次求醫後,她找到一個可能能夠救助孩子的機會——□□移植,成功的話,孩子應該會恢複視力,但是能堅持多久就是個未知數了。

可是,□□移植在當時來說是一件極難的事。

即使是如今這個世道,大多數人依舊無法接受器官捐獻,更有不少人認為死無全屍是對死者最大的不敬;更何況那個年代,人人對器官捐獻必回至極,即使一副□□能救活三四個人,□□依舊供不應求。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雖然就職於北川國際中學讓她有著高額的薪水,可她的身份始終是白領工薪階層,在稀缺資源競爭方麵毫無優勢。

呂博的父母婚後沒多久就雙雙過世了,而自己的父母因為反對留下這個身體充滿未知災難的孩子而和她基本斷了關係,兩人均在海外工作,完全不關心她如今的生活狀況。

於是,走投無路的丈夫曾經提議捐出他自己的□□給孩子,但是當時就被她拒絕了。

他們才不到30歲,未來的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性、未知性和危險性,如果把□□就這麼給一個命運充滿未知性的孩子,等於主動擴大了他們和孩子未來人生危險的可能性。

她發誓她很愛她的孩子,但是,她的愛是理智的愛,沒有到以剝奪自己生命去換取一個命運未知的孩子的生命的程度。

能為孩子做出巨大犧牲的父母,哪怕一秒也要用自己的一切為孩子去爭取的父母,值得去歌頌他們的偉大;但是,不願意把生命獻給繈褓中的孩子的父母,也沒有理由被道德綁架。

她並非不愛孩子,如果能讓孩子重獲光明,她願意最大程度給對方補償。

但是,以他們夫妻健康為代價去換取一個未知數,這個行為的冒險性太強,如果孩子以後還會罹患其他災難般的疾病,這個殘缺的家庭要何去何從?

那時候的他們家已經被砍掉了一隻翅膀,未來三個人的人生都會更加艱險。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光大概是她這一生最煎熬的時光。

每天下班之後,她總是要去醫院看一看,尤其是下雪天、下雨天和冰雹天的時候,她都會去醫院多坐坐,內心卑微點地期盼著有發生車禍的人願意把□□捐出來給自己的孩子。

可是,她總是等不到奇跡發生的那一刻。

身為父母無法保護孩子的自責和生而為人對光芒的眷戀,兩種深刻的、強烈的人性,每一天都在一起瘋狂的碰撞和交織,折磨著她的靈魂。

直到那一天,林安安出現了。

她的出現瞬間給了他們夫妻二人一道光芒,他們再也不用痛苦、不用內疚、不用承受內心的煎熬,但是與此同時,林安安捐獻□□的理由也敲響了他們心中恐怖的警鐘——

這個家,再一次出現了免疫缺陷導致罹患極症的人。

不過,對於當時的她而言,孩子能夠重獲光明的欣喜大於一切。

將孩子送上手術台的那一刻,她在內心對天發誓:從自己的孩子得到光明的這一天起,她就絕對不要讓這個孩子再失去光明,她會把能給他的都給他,讓他過上再也不用擔心未來的生活。

90年代初,國內對洋文化的喜愛隻增不減,不少家庭覺得孩子如果上不了清北還不如送出國,而當時不少知識分子對國內的應試教育則更是一邊倒的看衰原則。

北川國際中學作為向來走在前沿的學校,當時教師職工和學校的主流思想也是西化嚴重,普遍認為送孩子出國讀書是非常好的一種教育方式。

處於對孩子的愧疚和補償欲,根本沒有經濟能力送孩子在歐洲發達國家就讀的她覺得:林安安發達富裕,既然她有求於自己,不如趁此機會給兒子更好的教育。

當時父親剛剛過世沒多久,向來對自己這個兒子不管不顧的母親主動提出了要求陪伴兒子在瑞典生活的想法,一方麵出於想要緩和與母親的關係,一方便為了安撫母親的悲傷,再一方麵也是為了孩子出國後有人照料,她也沒多想就答應了。

等孩子走後,為了當孩子回國後能擁有更好的資源和環境,她和丈夫拚命工作,又是入黨又是評乾部,學校裡麵有各種職稱評選,他們積極參加和競爭。

她不是沒想過去瑞典見孩子,但是去看孩子並不是拿著護照辦理簽證和買一張飛機票那麼簡單。

當時國內雖然對官員和公務員家屬出國產子等與落戶方便管理不算嚴格,但是對官員和公務員自身的限製比較多。

約2005年以前,關於護照辦理等問題許多崗位按照組織人事管理權限和行政隸屬關係,需要一堆意見書和申請函。

簡單來講:他們夫妻二人並非不能出國,而是最好不要出國,更不要頻繁出國。

可是,一旦去探望孩子一次,她怕自己就會想要探望孩子無數次。

像是看穿了自己猶豫的心思,母親來電的時候總是安慰她:“孩子還是獨立一點好,孩子長大後總有一天會離開家,孩子不是你養的狗,如果真的為了他好,就不要把他圈養在身邊,讓他多看看、多經曆、多嘗試……”

母親是個擅長將語言文字化為力量的人,說辭總是充滿了說服力,讓人安心。

於是,一來二去,她下定決心把她的重心放在工作和事業上。

雖然牽掛著孩子,但是一想到孩子將來遲早要回國,她覺得與其現在和孩子聯絡感情不如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

她就像無數父母一樣,希望給孩子的未來一個更好的結果,可是卻忘記了自己曾是個孩子的時候,相比結果更在乎的是達到結果之前,父母和自己相處的那個過程。

所以,他們夫妻二人和孩子的感情那些年來並不好。

孩子從擁有光明開始就生活在瑞典,思想內核與他們有些差異,也不願意和他們主動溝通,

可是即便如此,抱著“必竟是我的孩子,將來一起生活了,遲早能夠理解我的苦衷”的心態,他們仍然沒有太多在意。

直到母子二人即使隔著電話也幾乎要吵起來的時候,直到發現孩子絲毫沒有要回國的想法的時候,直到在孩子的話語中找到了林安安的影子的時候……她漸漸意識到了親子關係似乎出現了巨大的問題,不是一句“他是我兒子”就能敷衍過去的了。

可是,她並沒有把問題歸於自己或者孩子身上,而是歸給了自己的母親。

她其實是怨恨過父母的。

怨恨這對在自己因為孩子孤苦無援的時候冷漠到不願意伸手幫助的父母。

人養狗的時候,給狗一塊骨頭,狗也許會記這個人的好記一輩子;可是,人養人的時候,做錯一件事,仇恨和怨念或許就會永遠埋在對方的心中。

於是,她對母親的埋怨隨著兒子的反抗和不服管而漸漸在心中擴散開來。

她對母親的厭惡最終因為兒子的那句“你是我媽還不如外婆是我媽好”而逐漸變得深刻了起來,這讓她不禁想起了父母年輕時最愛說的那句“你是我女兒還不如林安安是我女兒好”,想起小時候,父母看著林安安豔羨的目光,教育自己時不耐煩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