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出發,子午穀!下(2 / 2)

否則五千多人的夥食,起碼要幾百口大鐵鍋,炊煙嫋嫋,直上青天,百裡之外都能看到了,豈不是明告訴敵人,晉軍從子午穀進兵,要偷襲南鄭城嗎?

故而上到將軍,下到士兵,每人背負一條乾糧口袋,內裝整整三十多斤馬鈴薯餅子,都是精料細作出來的,按照每人每天一斤半消耗,可供全軍至少半月以上食用!

又擔心行軍勞累,糧食消耗量大增,每人還發了兩個大鍋盔一種用麥麵做成的餅子,乾硬耐嚼、內酥外脆,一個就有三寸多厚,七八斤的重量,乃是關中地區特產!

鍋盔是在秦代更是被發揚光大、普及推廣。

秦人製作的鍋盔,個兒大、餅厚、瓷實。據說鍋盔最初不叫鍋盔,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麵,因而被叫做墩餅。

當時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一個墩餅的直徑大約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而且士兵的攜帶方式也很獨特,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係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如同民間過去常用的褡褳一般。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在突遇作戰時,墩餅竟成了的單兵護具,起到了盔甲防彈背心的作用。

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

墩餅能“吃箭”,也成了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而後士兵們便把墩餅喚做“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

“鍋盔”也由此而名聲大振。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這一習俗延續。

秦軍能力克群雄統一六國,除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原因外,“鍋盔”作為戰士的主要乾糧,也有著突出貢獻。

開戰之初,晉軍荊州方向兩路齊進,而雍涼北方麵軍則三路縱橫,但暗中,卻仍有耿弇暗中領一路兵力奇兵暗入子午穀。

可是,決心好下,事情可難辦呀,在歲月無情的侵蝕下,原來的木製棧道已經腐朽掉了,隻剩下一些石孔、石柱、石樁,大軍根本無法正常通行。

雖然晉軍提前做了不少的準備,攜帶了不少木樁、木板、繩索、鐵釘以及各種搭建工具,就利用遺留下的石孔、石柱,重新鋪設出一條棧道,以供大軍行走之用。

每鋪設好了一段棧道,大隊人馬通過之後,後麵的人會把木樁、木板拆卸下來,傳遞到前麵繼續使用,如此的反複循環,一直走出子午穀為止,雖然過程繁瑣一點,卻是眼前最好的法子了。

可是,這種事情,說的時候是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卻困難無比。

每一日,都幾乎有幾十名士兵失足跌落山崖,這種事情,發生的多了,原本再激昂的士氣也會受到影響。

而且,這還隻是行軍途中,就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戰損。如果真的照這個情況繼續發展下去的話,恐怕他們就算是可以走到目的地,到時候,也不會再剩下多少人了!

想到這裡,一時間,耿弇、耿純這些將領的心中都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層陰霾。,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