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十四章(1 / 2)

可不是嘛!打從接了這活兒之後,這幾日她都沒睡好,“實則我是頭一回繪製大幅屏風的畫稿,生怕做得不好,接連改了幾番,昨晚才敲定,熬到子時終於畫好,今兒個起得早,難免困乏,讓四爺見笑了。”

原是為屏風,弘曆當即寬慰道:“慢慢來,不必趕太緊,我不著急。”

甭管對方是否著急,雲禾接了這活兒,自當用心去做,“我答應過三日出稿,自當遵守承諾。”

弘曆隻是想給她點兒活兒做,讓她多掙些銀子,並不想給她太大的壓力,“早知你如此辛勞,我實該多寬限幾日。”

雲禾卻道無妨,她這人心裡裝不下事兒,隻要有任務在身,便想儘快完成,“早做好早安心不是?”

說笑間,她將繪製的畫稿遞給他。

弘曆接過一看,但見那畫紙上繪著五副花草圖,身在皇宮的他見識過無數名貴的奇花異草,可她畫中的這些花,他竟叫不上名字來。

指著其中一幅淡藍色的花朵,弘曆奇道:“這花形很獨特,是蘇州的花?”

“此乃藍花楹,夏季開花,一樹湛藍,偶有風過,吹落一地藍色花瓣,那景象,美若仙境。”

雲禾之所以會畫這個,是因為她現代老家那邊的某條路上種了一排藍花楹,每到開花的季節便美得震撼人心,她很想念那些花,隻可惜清朝沒有藍花楹,她便想嘗試著用刺繡的方式來展現它的美。

“旁邊紫色的這幅是薰衣草,成片的紫色花枝開遍山野,讓人忍不住想縱身躺在這花海紫波之中。”

這些花不僅奇特,就連名字也很有詩意,每看一副,弘曆都覺眼前一亮,指著第三幅道:“此花的形狀類似繡球花,但繡球一般都是粉紫或藍色,這怎麼是綠色的?綠花很罕見,是你想象出來的?”

看來清朝還真沒有綠繡球,雲禾深知這位四爺見多識廣,一般的花可能入不了他的眼,是以她才會畫一些特殊的花,供他品賞,她是想著反正他沒去過蘇州,便胡謅道:

“有綠色繡球,那是蘇州培育的獨特品種,色澤清新怡人,很適合盆栽。”

“那這個呢?”指著一朵黃白相間的花,弘曆沉吟猜測道:“外形像水仙,但水仙是草本,你畫的卻是木本花。”

“這叫雞蛋花。”

得知它的名字,弘曆頗覺好笑,“為何起這個名兒?有失文雅。”

實則雲禾也不明白,這麼漂亮的花,怎就起了這麼一個通俗的名字,“你瞧它的花瓣,裡黃外白,可不就像雞蛋嘛!”

弘曆打趣笑道:“照這麼說的話,水仙也是裡黃外白,也該叫雞蛋花才是。”

他說得似乎很有道理,雲禾無法反駁,又繼續讓他看下一幅桂花。

看罷之後,弘曆發現她的每一幅畫都是不同的顏色,藍、紫、白、綠、黃。思量片刻,他提議將這幅桂花換成木香花。

雲禾聞言,眸光微亮,隻覺好巧,“四爺您也喜歡木香花啊!我也很喜歡,不過我看您似乎對蘇州很感興趣,想著桂花是蘇州的特色,這才繪了桂花。既然您喜歡木香花,那我就改一改。”

他哪裡是喜歡蘇州,分明是因為她自蘇州而來,他才會對那個地方多了一絲向往。也因為初見那日見她簪著一朵木香花,他才會注意到此花,逐漸發現它的美。

起初弘曆隻是為了幫她,並非真的要換屏風,可如今看過畫稿之後,他竟開始期待著成品,“單看畫稿已然美不勝收,想必做成屏風之後必然更賞心悅目。”

如此盛讚於她而言無疑是最大的鼓舞,雲禾打算回裁雲坊改畫稿,他卻讓她在書房裡改。

在這兒改倒是方便,但一想到何掌櫃,雲禾終是有所顧忌,“我已出來一個時辰,若再不回去,何掌櫃肯定以為我在偷懶。”

“何掌櫃那邊自有我來交代,你不必管她,就在這兒作圖,改好之後我順便一觀便可敲定,不必勞你多跑趟。”

既然四爺發了話,那她也就不再推辭,順勢在桌前坐下,提筆繪製。

兩人皆坐在書房內,一個看書,一個作畫,互不打攪,卻又十分和諧。

弘晝過來的時候正好看到這一幕,那一刻,他心底竟無端的冒出兩個詞,郎才女貌、天生一對,而他,似乎是多餘的……

黯然了一瞬,他又安慰自己,其實他和蘇雲禾也很般配。

門前赫然出現的一道身影驚到了蘇雲禾,她立即擱筆起身,向五爺福身行禮。

弘曆見狀,沉聲道:“你怎的不打招呼就進來?”

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我以前過來也不打招呼,也沒見四哥你介意。”

瞄了雲禾一眼,弘晝心下微酸,“該不會是因為蘇姑娘在這兒,怕我打攪你們說悄悄話吧?”

這話可不能亂說,雲禾忙澄清道:“五爺誤會了,我隻是在修改屏風的畫稿而已。您來找四爺肯定有事要談吧?我就不在這兒打擾,先回去了。”

說話間,雲禾站起身來,準備收拾東西,弘晝卻道:“哎---你無需避諱,我正是來找你的。”

一旁的弘曆麵露訝色,還以為自個兒聽錯了,“你來我這兒找蘇姑娘?”

“此事說來話長,我先揀重點說。”弘晝也不客氣,徑直在她身畔的凳子上坐下,神秘兮兮地道:

“方才我去裁雲坊,正好瞧見有個男人去找你妹妹,他倆在後巷說話呢!我沒見過那人,聽那話音,他似乎是你妹妹的未婚夫婿。”

“徐聞遠?”聞聽此言,雲禾眉心一緊,憂慮叢生,“徐家已然悔婚,他又去找念柔作甚?”

“離得有些遠,我沒聽太清楚,隻瞧見兩人一開始在吵架,後來不知那人說了什麼,兩人就相擁在一起,似乎是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