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第 153 章(1 / 2)

夏末秋初的海邊日光毒辣,隻需要一個小時,就能曬得人臉上發燙。

但此時此刻,很少人有會去在意臉上的燥熱,因為比起臉上的這點感覺,他們胸腔中的熱度可要高上太多了。

眾人交相傳遞著一張宣紙,這紙張沒有灑金也沒有染香,其低調的作風和現在的場麵很有幾分格格不入,但這的確就是大明第一家庭的作風。

如非必要,皇室諸人很少會使用特彆昂貴或者是經過特殊處理的紙張,一應生活用度的簡樸程度甚至不如稍好一些的富戶。

就在方才,他們的太子殿下用半個時辰的時間出了兩張試卷,上頭的題乾一樣多,題目卻南轅北轍。

一卷包羅萬象,從天文星象到曆史人文,從算數到地理皆有。皇太子甚至還大手一揮畫了一張簡單的水田河流圖,讓人簡單論述這樣的田地會有什麼情況,又要如何處理。

而另一張卷子則尋常的多,每一個走過科舉路線站到這兒的人都見過類似的題目和問句。

說來慚愧,卷二在場的臣子皆可答得七七八八,卷一卻得群策群力,以眾人之力破題,就這還引起了小範圍的爭論,很顯然,諸位臣公之間很有些意見不一致。

眼看著那邊有從理論發展為武鬥的趨勢,洪武帝看了眼早早被丟到一旁的科舉試題,再看看那被眾人捧在手心裡來回傳遞的另一張試題,就著這些仿佛一朝回到了學堂時透著少年意氣的屬下發出的噪音,洪武帝睨了眼大孫子。

他孫子臉上有些誌得意滿,滿滿都是自豪,洪武帝見了不由沉默,一種情緒正在醞釀中,他稍稍忍耐了下,見似乎忍不住,於是便順應內心得抬起手……

“啪。”

木白捂著無辜受襲的腦袋瓜,一臉的茫然。

洪武帝看著他的小表情,氣不打一處來,他默念了幾聲這是親生的,強行按捺下火氣:“你之前說,要將這份卷子拿出來,去征集天下人才?”

木白懵懵點頭。

“你這題目出得有幾人能答出?”洪武帝很生氣。

哪知他話音剛落,就看到孫子掰起了手指:“我和父親可以,阿春也行,文兒能答出一半,他還小,宜之(蹇義)維喆(夏元吉)、師兄都能答出來……”

沐浴在自家祖父微妙的眼神中,木白立刻出賣了小夥伴:“我給他們都做過,他們說還好啊。”

洪武帝被氣笑了:“那你準備征幾個?一個還是兩個?有這能力答出你這張卷子的人不過鳳毛麟角,這都不是千裡挑一萬裡挑一的事,你想要靠這卷子招到足夠用的人才,得等下輩子。”

“彆說你那些朋友,”洪武帝抬起手止住了孫子的未出之言:“他們都是茂才,又有為官經驗,不可為常理。”

頓了頓,洪武帝又補充:“你也不行!”

大孫子的生長經曆也沒有可參考價值,這小子雖然淪落到了偏遠山區,但就像是踩了狗屎運一樣,竟是遇到了被傷勢耽誤隱姓埋名的當世大儒王褘,做了人家的入室弟子,接受一對一的教學。

要知道當年就算是老朱家的繼承人,也就是木白的父親朱標在學習時候也是和弟弟們一起接受的教育,他的待遇也就是比弟弟們多一些小灶。

但單純是教育資源還不夠,他孫子當年逃亡時候腦袋受傷,什麼都不記得了,為了活下去,為了讓弟弟能活得更好,他在念書上使出的是百分百的勁。

朱元璋也是從那個時候走出來的,他太明白一個人若是將自己置於背水一戰的境況下能爆發出多大的力量了,若這人再加上了點遺傳自他的聰明腦袋瓜,以及一點運氣……

結果便是他麵前大孫子這個樣子了,雖然麵上不顯,但朱元璋是真的很為孫子而驕傲。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他孫子這樣的教學條件,他孫兒雖然苦,但真沒少過教育資源,而且他一路遇到的也都是良師益友,光是這一點就已經極為難得了。

洪武帝教育自己的大孫子:“萬不可以自己的教育資源和人生經曆以及聰明的腦袋瓜來衡量他人,若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俯瞰彆人,並且要求旁人有和你一樣的結果,那隻能稱之為傲慢。”

他說得義正詞嚴,殊不知在一旁高高豎著耳朵偷聽的眾臣子心中十分有誌一同得刷著同一句彈幕——謝謝,並沒有被安慰到。

雖然洪武帝是在教育孫子,但不知怎的他們感覺受到的傷害更大了。

木小白倒是get到了祖父的意思,他一臉恍然,立刻一邊取筆在紙上撥拉一邊道:“既如此,那不如改成選答題?”

“和科舉的經史科一樣,選一題或者兩題來考,少選不扣分,多選可以加分。”

木白奮筆疾書:“答出四題為合格……好吧,三題,三題肯定不能再少了,算了,再加個五經的論述題,中和一下,這樣不至於太難……唔……”

洪武帝看著嘴裡嘀嘀咕咕著認真完善題型的孫子,有些欣慰於他的一點就通,他眼神一掃周圍暗戳戳關注這兒的臣子,嘴角微微揚起,故意道:“英兒,你說動用國子監生是因為國子監生做事更認真也更有激情,同加考這類試卷有何乾係?”

木白握筆的手微微一頓,內心思緒繁雜。

在現代的時候,雖然他作為一個年輕妖不能去接觸高科技的技術,但是一些趣談八卦卻沒問題,於是他便看到了一個理論——中國有技術,有經驗歸納,但沒有科學理論。

簡單的說,就是知其然,後人也會跟著其繼續走下去,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索其為何然,就算有人探索了,他的探索結果也得不到重視,最終隻是一個小圈子裡的獨角戲。

華夏並非隻有技沒有術,而是“技”還沒有發展到出現“術”的程度,就被時代所淘汰了。

木白曾經看到過那位編者舉出的一個例子,說是元末有個名為朱世傑的數學家。

此人承唐宋高速發展的數學思想,深入研究天元術,發展出了四元高次多項式方程,甚至還發明了等差數列求和、內插法這些在後世高等數學的學科,直接將中國的數學從無符號計算帶入了有符號計算的人才,被譽為宋元時期的數學巔峰,甚至是劃時代的存在。

在其時代,朱先生桃李滿天下,甚至也出了不少著作,但就是這樣的一顆啟明星,他的書作卻在後世散逸大半。

甚至於,在清朝的乾隆皇帝修撰《四庫全書》的時候,集聚全國人才的滿朝文武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一名學者,在當時一遍遍清點天下著作的時候都將這顆數學界的明珠所遺漏,一直到二十七年之後,幾位學者有意編纂數學家傳記之後,才因陰錯陽差將其尋回。

不知是因為戰爭因素還是元明當權者不在意不關心的緣故,這樣一個本身具有傳播基礎和傳播媒介的學者都能被曆史的長河所忽略所蓋過,不知這世間還有多少與之類似的人才被遺忘了。

在如今看來,這些技能不過是奇淫巧技,沒有任何意義,但木白太清楚數學、物理、化學的學者有多麼強大了,一切看似無用的理論,隻是因為生產力還沒有跟上能夠用到它的機會而已。

但生產力這個東西的發展可比理論的發展要快得多,人類從看到打雷將其奉若神明,到意識到那是一種單純的自然現象用了千萬年,但從意識到電是一種可收集可利用的能源,到其走入千萬家也不過兩個世紀。

換句話來說,正因為人有了要“捕捉”雷電的想法,才會去發現去探討去研究什麼器具能夠做到這一點,但如果沒有第一個去研究雷電的人,那麼後續的一切都不會出現。

大明……不,整個華夏並不是沒有那樣的人,華夏民族從來都是最勇敢、也最具備抗爭意識的,隻是很可惜當那些人出現的時候,華夏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無法與之匹配,於是他們的許多想法都隻是成為了空談,無法被證實。

又因為無法被證實,所以不會引起重視,因為沒有引起重視,便散在了這條曆史的河流中。

終歸一句,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人才真的太多了,多到人們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學科,並且以多數戰勝少數的手段,將沒愛的那些學術棄之若鄙的程度。

這一個個小小的火種,沒能逃過曆史的浪濤,無聲無息得熄滅了。

木白現在想要保護的就是這些小火種,好在,他生活的這個時代,同樣也是個格外現實的時代。

上有好,下必效。

隻要官方表達出幾分對那些學科感興趣的意思,那麼民間那些苦於無出頭之地的人就會去琢磨它,而隻要學習的人多了,必然會為那些學科找到其真正的傳承者。

隻要傳承者在,隻要給這些學說足夠的時間,木白相信他們從技變成術的那天並不會太遙遠,而首先,他得先說明這個王朝的主宰人。

木白輕聲道:“民間學子千千萬,藏書更是數不勝數,但現在所有人學的都是孔孟之道,孔孟雖好,但利出一孔千人一麵,孫兒以為長此以往,並無益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