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第 153 章(2 / 2)

洪武帝露出了幾分了悟,他揣著手肯定道:“你爹肯定不同意。”

朱元璋的長子,木白的父親,也就是當今的建文帝自幼修習儒家經典,雖然朱標為人並不迂腐,但讓他承認學習孔孟並沒有那麼有必要,甚至是另外扶持一門與儒家學說對立的學問,朱標肯定是不答應的。

這直接就挑戰了老父親的人生觀。

木白露出了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用自己的表現證明了自家爺爺的猜測。

是的,木白想要推行改革的最大阻礙不是彆人,正是他的老父親。

朱標倒不是對各家學說有什麼意見,他其實還挺喜歡看這些東西的,但站在帝王的角度,他覺得兒子的這些說法過於空泛。

而且更重要的是,用這種方法選擇人才,那不就等於選擇“匠”們去做官?

不說被管理的人如何,匠人們自己都過不去這道關,而且匠人如果都能做官了,農人又要怎麼想?

最苦最累的活就是農活,賺的最少的也是農人,但之前農人們之所以肯老老實實留在自己的土地上正是因為他們雖然收益少,但地位高。

如果被他們發現自己的收益少不說,地位也沒那麼高,豈不是會有大量的人口從田地離開?那到時候大明的稅收又要怎麼獲取?

或許有人會說那可以將稅務從田稅轉為商稅呀,但要知道,田稅有多少收入都是有較為直觀的計算公式,畢竟土地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商稅就不一樣了。

除卻進出口的船隻一次可以讓人直接看到貨物,大部分的商務活動都很難去做查實,全靠納稅人自覺。

直觀的田稅都有好多種偷稅的方法,更彆提彎彎繞繞眾多的商稅啦。

至於簡單的人頭稅?

木白搖了搖頭,人頭稅其實是一種極大程度上壓製人口數額的存在。

現代人常常以為古代人熱衷於生娃,但這是有前提的,首要一點就是生娃的成本低於收益。

在人頭稅高昂、種田收入低廉的時代,孩子剛出生便被淹死或是拋棄最尋常不過,即便是相對富裕的宋朝,棄嬰率也是居高不下。

真正讓古人放開手生娃的時代,還要從取消了人頭稅的清朝開始。

木白非但不會將稅務壓在人頭稅上,相反,他還想要取消人頭稅。

如今的大明海貿路線已經日趨成熟,在官方的引導下,江浙的商人們如今流行大量從海外購買廉價的棉花進口到內陸,然後將其織成漂亮的布料後再反手賣到國外的貿易模式。

乍一看是多了采買棉花的開銷,但事實上棉花算是壓艙貨物,又是逆差航行,運輸的價格非常便宜,且班次穩定,隻要算好了節奏甚至可以免去租借倉庫堆存的費用。

而且彆看江浙商人以前采購的棉花這東西就在周邊種植,但這裡的棉花價格實際上非常非常昂貴。

想來也是,若不是價格高昂,憑什麼讓這兒的農戶放棄可種雙季的稻田改種棉花?棉花這種作物簡直就是個土地的營養抽水機,收割後還得休地一段時間養養肥力,這些可都是算在物價裡的成本。

但在這些棉花如今采購地印度就不一樣了,那兒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棉花可以大量種植,最重要的是那裡的人口眾多,棉花這種必須一朵朵摘取的農作物就喜歡這樣的種植環境。

當然,還有一個隱性的有點就是那個王朝的管理者非常歡迎大明的船隻以及他們帶來的貨物,這就讓大明商人的利潤更高了。

江浙商人的成功很快就將種加工模式帶去了內陸地區,原本一些不適宜種植棉花的地方隨著商人的走動也響起了紡布的聲音。紡布這項傳統的活動因為跨國海運的存在,從自產自銷走向了來料加工路線。

商人們將沉重的生棉帶到這裡,然後帶走一匹匹織好的棉布,接下來他們或是拿去染色,或是直接以白疊布的形式出售,這就和笑嘻嘻點著銅板的紡織娘們沒有關係了。

不得不說這些商人頭腦是真的靈活,他們甚至還會追逐災區,當聽到哪哪的田地又受災時便會千裡迢迢得將棉花運過去讓災民以工抵糧,又得了廉價勞動力又得了名聲。

不過看在他們的舉動的確幫助到了當地的份上,朝廷對這些人的投機行為暫時采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因為這些棉布給當地的人們帶來不菲的收入的同時,也大大壓低了棉布的價格。

大明建國二十六年,洪武帝大力推行棉花種植二十年後,大明人終於不再以穿棉袍為奢侈。

棉質的衣裳走入了千家萬戶,成為了人們一件尋常的穿著,柔軟又保暖的棉衣隨著布料數量的富餘,逐漸從內衣發展外袍,又從單層外袍發展成為用多層棉衣疊加製成保暖效果極佳的棉大衣不過是兩年的時間。

然後很快,保暖、耐穿又便宜的棉大衣在兩個冬天的時間風靡了整個大明。

大明的棉花數量又多富裕呢,這麼說吧,今年邊軍將士禦寒的衣裳就是用四層厚棉布絮上棉花製成的棉袍。

穿上新衣裳的邊關將士們在秋季已經轉涼的寒風中昂首挺胸,哪怕熱出了一頭汗也堅決不脫衣服,其土豪程度讓對麵來交易煤炭的北方遊牧部落流出了嫉妒的淚水。

在這樣的風潮之下,棉被的出現也不是多讓人奇怪的事了,由於棉花蓬鬆時候效果最佳,出於市場需要,大明的許多縣城裡漸漸出現了“彈棉花”的吆喝聲。

隻需要兩枚銅板,這些手藝人就會拿著自己趁手的棉花弓將緊實死板的舊棉花重新加工成蓬鬆的新棉,讓被褥重現溫暖。

因為棉花的存在,大明朝近些年冬季因為寒冷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新生兒的夭折率也降下來不少,一直到看到這些數據,洪武帝才真正鬆了口氣。

其實如果不進行海外采購,靠著大明自己種棉花遲早也會走到如今的水準,但那是以犧牲大明的地產為代價。

經濟作物雖然很美好,但搶占了糧食作物的種植空間就會造成隱患。

這個有條件的話還是要避免比較好。

不過想是這麼想的,但木白萬萬沒有想到在發現種棉花的經濟效益下降後,頭腦過於靈活的江浙農民轉年就改種植了茶樹。

為了應付每年地方官員來收繳的稅額,這些農民甚至委托采購棉花的商戶幫他們買來了印度的稻穀,並以此充作稅糧,一進一出,也賺了點小錢。

所以說不要小看人民,有必要的時候他們的頭腦比誰都靈活。

咳咳,扯遠了。

總之,如今的大明可以說大體上達到了衣食無憂的境地,解決了生存溫飽的需求後,便是精神文明告訴發展的時代。

木白便是想要在這個時代開啟之時先立下一個標杆。

“所以我才不是為了為難臣子呢,”木白理直氣壯:“我是為了大家的未來!”

朱元璋點點頭,對孫子的豪言壯語不置於評:“所以你這小子來找爺爺是想要曲線救國啊,可以,來說服我。”

木白倒抽了一口氣,他剛才說的那些難道不就是在說服爺爺嗎?

洪武帝搖了搖手指,表示那是你小子自己的遐想,不能算作說服他的理由哦。

“不過你可以慢慢想,現在,先去接他們回來吧。”洪武帝抖了抖袖子,正色起身,他的目光所向,是終於靠岸了的大明樓船。

船首處,陰陽生的白幡在風中獵獵作響,為首之人的嗓音有些暗啞,但在船下錨之時,仍是竭力朗聲道:“歸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