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喀什大巴紮(第四更)(1 / 2)

車隊要在喀什修整一天,後天才會分開——有些車子回去更西邊的地方送貨,而另外那25輛,都會去htd區送貨。

坐在兵站內,第一天一早邱團長就來叫人:今天湊巧是個星期天,到了喀什要是能趕上這一天,那有個地方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喀什大巴紮!

到了喀什不去大巴紮,那就等於沒到喀什!

巴劄,係維吾爾語,意為集市。喀什大巴紮位於ks市東門,張楠“曾經”來過這裡:從90年代起,這裡就會成為華夏西北地區最大的國際貿易市場!

喀什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曆史文化名城,也是商品集散地,當年由長安出發的商旅,無論走天山南路抑或走天山北路,均在此地彙合。

喀什的巴劄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古代就有“亞洲最大集市”之稱:等到10年後,這個市場將會有5000多個攤位、有近萬種商品,每天人流量達10餘萬!

張楠知道,自從83年吐爾尕特口岸和紅其拉甫口岸相繼開放後,這裡就打開了國際商品的通道,目前已經有外商、商團來到喀什,帶來大量異國商品參加貿易,也從大巴劄采購許多華夏商品。

紅其拉甫口岸曆史上就是古絲綢之路前往印度、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咽喉要道,也是也是華夏與西南亞以及歐洲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1982年8月,紅其拉甫口岸對華夏和巴基斯坦兩國公民正式開放;去年5月1日,改口岸又正式向第三國人員開放。

而吐爾尕特口岸與蘇聯的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納倫州接壤,中蘇雙方在這個口岸第一次通商貿易始於1951年,後因政治因素,口岸於1969年關閉。

1983年年底,吐爾尕特口岸重新開放,如今一些蘇聯產品也已經出現在喀什的大巴紮上。

而張楠知道1992年以前,喀什的這個大巴紮隻有在星期天營業,所以就算二十幾年後,很多外國遊客及國外旅遊資料裡仍將這個巴紮稱為“星期天大巴紮”。

實際上20年後這個巴紮每天都在營業,但隻有在星期天才最能讓人感受到巴紮的熱鬨勁和空前的規模。

說實話,87年的喀什給張楠的感覺還非常落後,還有種完全不同的異域風情:看到土路上騎著小毛驢經過的老人,就想到小外甥愛看的那部《阿凡提》!

也許那名騎毛驢的老者真叫阿凡提也不一定。

喀什城區雖然看著不咋樣,但到了ks市東門的大巴紮,那景象!

怎一個壯觀熱鬨了得!

就算曾經見識過大巴紮的熱鬨,張楠還是被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住了。

邱團長不是一個人陪著張楠等人,還有五六位老兵一同來——這些老兵們據說今年年底就要複員,這次難得遇上大巴紮,都打算買點稀罕東西回去,將來想再來一趟的機會就不多了。

而且穿著軍裝的人多,在這麼熱鬨的地方也安全。

不過那位童參謀今天沒來:一早就被邱團長派去聯係喀什當地的相關部門,希望能批發些和田玉籽料。

這會的維族同胞挺好的,熱情,對著張楠這群人也在吆喝自己的貨物。

貨物豐富,和東南沿海市場上的東西天差地彆,令人眼花繚亂!

其實大夥都不是第一次來,連關興權都說他以前來過這裡一次。至於他一個蓉城軍區的特種兵到喀什來乾嘛,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