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章 欽差(1 / 2)

《狀元家的卷王小夫郎》全本免費閱讀

祝經誠是祝家寄予厚望的長子長孫,路都走不穩便開始摸算盤看賬本了。這些年管著家裡的大小生意,肯定不是全靠賬房和管事,本身的算術水平放在裕朝遙遙領先。

秋華年在第一章裡簡單易懂地講了“數”的概念,然後條理清晰地傳授了最基礎的四則運算法則。

接著以實用為目的,引入了披上古代皮的方程,用許多具體的例子來掩飾列方程式的思路,目前隻寫了生活中常用得上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內容。

談到方程,自然繞不開古代數學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秋華年把這個例子放在了最前麵。

祝經誠是看過雞兔同籠問題,還親自上手算過的,理解起來比第一次看得人容易得多,他看了幾遍這種名為“方程”的解題之法,下意識地點頭,重新念了一遍秋華年寫在方程概念之前的概述。

“用方程解決問題,是一種順向思維,可以高屋建瓴般理清思路,讓問題一目了然,同時也更容易發現漏洞,調整布局。”

祝經誠撫書驚喜道,“第一次讀過去,還不知道‘順向思維’是什麼意思,心想是否有些言過其實。看完後麵的再回過頭來看,才知道這確實是最貼切的說法了。”

“華哥兒,這些全都是你自己想的嗎?怎麼想出來的!”

秋華年早就想好了說法,他不想也不敢全部攬功,隻能找一些托辭。

“我早年在鄉間時,曾經在山裡迷了路,遇到過一位異族長相卻會說漢語的人,他給我講了許多術學之理,不過我當時年幼,又用不上,所以漸漸忘了。近期受信白開設書坊之事的感發,才準備重新拾起來,整理成書讓更多人看到。”

“那位異族人叫什麼名字,現在哪裡?”

“他叫韋達,我遇到他時他已年過八旬,後來不知所蹤,想來已經不在人世了。”

祝經誠歎息,“我早聽南方商賈說過,海外有異族之人頗通算術之法,想來這位韋達就是其中之一了,可惜無緣得見。”

蘇信白對算學不感興趣,之前沒研究過,不像祝經誠那樣一下子就能看懂,不過還是把方程式的原理和思路大致理解了。

“雖然是異族人傳授,但你小小年紀便能學會,如今還能用本朝的語言和例子整理成書,聰慧與苦

心都是絕佳的。”

祝經誠附和蘇信白,“華哥兒若是出生在大戶人家,彆被耽擱了,多少也是位神童。”

秋華年笑了笑,接受了這些誇讚,神童什麼的雖然有些誇張,但按裕朝人的平均數學水平看,小學時候的他也不是當不起。

蘇信白翻到後麵的練習題,讀了一下題乾,“為何會有二十石的糧倉一邊儲糧一邊放糧?一刻鐘儲存五石,放出一石,問多久可以填滿糧倉……”

把“水池一邊進水一邊放水”的經典問題稍加變形的秋華年理直氣壯地說,“這隻是鍛煉列方程能力的一個模型,現實中情況會更複雜,但類似的問題也不是沒有。”

祝經誠若有所思,已經聯想到了好幾個實際問題,不過都不是用目前書稿上簡單的方程式可以直接解決的。

他忍不住催促,“華哥兒這書打算寫幾章,其餘的什麼時候出?”

“我打算第一本隻講方程,後麵還有兩三章的內容,我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先提出一個思路,等更多擅長數學的人來完善它的實用方法。”

華夏古代數學史出過許多燁燁生輝的人物,秋華年相信裕朝也有這樣的人才,隻是缺少啟發以及展示才華的機會。

蘇信白點頭,“書坊的章程差不多定下了,我過幾日便會開始收稿。”

蘇信白給秋華年看自己的計劃,新書坊的名字定為“齊民書坊”,借了已經流散失傳的古書《齊民要術》之名,以此表達書坊“齊天下萬民之需”的理念。

收書稿的告示也寫好了,屆時會在貢院附近的布告欄和祝家產業張貼。

書稿凡過初選,皆會給評語與五兩銀子的潤筆費,可以修改後重投,如果最終選用刻印,還會再給二十兩銀子的潤筆費。

之前祝家的書坊收書,小說話本等常見的閒書統一是五兩銀子,名氣極大者會提高到八兩,其餘書籍根據質量出十兩到十五兩不等。

齊民書坊的開價在襄平府書坊中獨樹一幟,但要求也是最高的,按蘇信白在收稿告示中所寫的標準,沒有點真本事,根本不可能過稿。

看著一應俱全的章程,蘇信白心頭微燙,原本死寂如雪的精神重新活了過來。

這個書坊真正辦起來後,大江南北,世代春秋,他的名字都會與

書緊緊聯係在一起,而不是隻在祝家的族譜上記一筆蘇氏。

他站在桌案前發怔,從清淡的眉梢到單薄的肩膀,全部映入祝經誠盛著柔情的雙眸。

……

除了隔幾日去莊子上檢查一下棉花育苗情況外,秋華年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數學書上。

蘇信白的收稿告示張貼出去後,在襄平府文人間引發了不小的討論。

那些平日靠寫書為生的落魄文人,有的雖然眼饞高額的潤筆費,但不會寫齊民書坊要收的幾種書,有的則暗暗有了想法,決定動筆一試。

不靠這個賺錢的讀書人們看見“齊天下萬民之需”的理念和收稿告示上的要求,也各有想法。

“就該如此,現在書坊裡的書,除了聖人言語,其餘的全是些男盜女娼,狐妖鬼魅之事,讓人看著生厭。”

“工學、農學、山川地理……雖然還是比不得經學的小道,但至少實用。”

“這個齊民書坊是什麼來頭?主人家如此大的手筆,見識也不像尋常商賈。”

“聽說是左布政史大人家出嫁的哥兒開辦的。”

“我對這位公子有些印象,也是為少有文名的才子,後麵嫁給祝家,好些人惋惜呢。”

“祝家也是愛讀書的儒商之家了,蘇公子能開設齊民書坊,少不了夫君的支持,當時大家不看好這門親事,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彆人家的事誰說得準呢?”

幾位書生打扮的人一邊議論收稿告示上的內容,一邊穿行過有些擁堵的街道。

前麵碰撞堵住的馬車移開了,行人和車馬再次流動起來。秋華年隔簾聽完外麵漸行漸遠的對話聲,輕輕勾起唇角。

他今日起得早,送完春生和九九上學後,準備去城外莊子上看看。

棉花育苗有十多天了,在農書的指導下,莊子上所有乾活的人都學會了育苗方法,因為襄平府的氣溫比漳縣熱一些,棉花苗的漲勢比去年快,估摸著很快就該移苗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