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舂米(1 / 2)

舂米,是一項非常古老且實用的農業生產活動,其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曆史的早期。

它從人類文明早期萌芽時代刀耕火種有了最早的農耕時就已經誕生,在炎國更是流傳了幾千年,直到近現代機械加工的出現,才逐漸取代了這種古老的農業生產活動。

但即便如此,在炎國廣大農村,依舊能夠看到這項古老的技藝。

舂,音同衝,意思就是把東西放在石臼或者乳缽中,用杵去搗碎的意思。

這是一個古老的象形文字,底部是一個臼字,而上部在金文和小篆中,都是兩個人拿著一個杵的樣子,生動且形象的表述了這個字的意思。

而理解了這個字的意思,那麼想要複原這一古老的農業生產活動也就很簡單了。

找一個足夠結實的容器,在裡麵放入稻穀,然後再用一個重物往裡不斷的搗,搗到所有的稻殼破碎,露出米粒就算完成了舂米這個過程。

這個容器在廣大農村,通常都是用石頭做成的臼,更原始和古老一點的是用樹樁燒出一個凹坑。

至於說用來搗的工具,木頭、石頭、金屬都可以,隻要夠重,能夠把稻殼搗碎就可以了。

陳新所采用的方法是用金屬材料做一個大碗和一根金屬棒,然後將稻穀放進碗裡,用金屬棒來搗。

因為稻穀並沒有晾曬,加上他不是把所有的米都搗了,隻是加工一點來煮飯吃,用一個大碗來舂米已經足夠。

將金黃的稻穀放入碗中,一下一下的用金屬棒用力搗著,看著米殼逐漸破碎,露出裡麵淡棕色的米粒,是一件非常能夠感受到勞動的快樂的事情。

尤其是這些稻穀並未晾曬,所以還散發有淡淡的清香,就更加能夠使人心情愉悅,讓陳新期待品嘗這自己親手種出來的米了。

由於陳新隻舂了一碗米,所以他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就已經把米舂好了。

隻是此時的米和糠還沒有分離,混雜在一起顯然是不能直接拿去煮的,還需要進行一遍篩選,將米和糠分開。

陳新所知道的最傳統的方法是用一個扁籮將舂完的米糠混合物一起篩,米粒重量較重,會在篩起來之後在重力勢能的作用下落回籮裡,而糠或者秕穀因為比較輕,就會在篩的過程中被風吹走。

並且混雜在米粒中的粉塵也會順著扁籮的縫隙落下去,最終隻留下乾淨的米粒。

不過此時陳新手上並沒有扁籮,他也不可能自己做一個,因為扁籮是用竹篾編製的,末世之下又上哪裡去找竹子呢?

如果用金屬材料的話,那純粹是自己給自己找罪受了,一個鐵質的扁籮,要花多大力氣才篩的起來?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用一點比較現代的手段了。

篩米本身是一種非常經典且樸素的物理學知識應用,雖然當初這麼做的先民們未必能夠理解這其中所蘊含的物理學原理,但卻並不妨礙他們這麼做。

而知道了篩米的原理是利用米粒和穀皮之間重量的不同,利用風力帶走糠和秕穀,那事情就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