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這是國術!!!……(求訂閱)(2 / 2)

雖然陳凡知道。

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並不受歡迎。

一眾儒家代表人物,也沒有得到太好的禮遇。

但這並不算什麼。

儒家總結傳承下來的思想,卻是影響著中華幾千年。

“那行,下麵,在講完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之後,我跟大家講講儒家。”

“凡哥,是講孔子嗎?”

“暫時不講孔子。”

陳凡搖頭。

雖然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甚至是儒家的最高聖人。

但儒家並不隻有孔子。

“凡哥,不講孔子,那講誰?”

“孟子。”

“孟子是誰?”

“孟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如果說孔子是儒家聖人,那麼,孟子,他就號稱亞聖。”

是的。

儒家當中。

要說最為有代表的,那就是孔子。

而除了孔子之外,那就是孟子。

為什麼孟子的地位這麼高?

那就是,孟子非常完美的繼承與發展了孔子的儒學。

而且。

很多時候,陳凡更為喜歡孟子的思想。

“各位,大家還記得文天祥嗎?”

突然。

陳凡問道。

“當然記得。”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怎麼可能不記得呢。”

說到文天詳,眾人便無比的激動了。

他們記得當年陳凡在講《正氣歌》的時候,還是與一眾粉絲坐在火車上講的呢。

當時大家聽到這一首《正氣歌》,那可是激動的不行。

“不錯,看來大家都記得文天祥,也記得我們天地之間的正氣。正因為有這股正氣,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才能和平,正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有這股正氣,我們才有這麼多姿多彩的世界。前一段時間,我講了不少武術,也讓大家跟著學習。但有的時候,我想說的是。武功可以練,但練到什麼程度其實無所謂,我們未必要成為天下間的高手。但是,我們可以不成為天下間的高手,但我們卻要擁有像文天祥這樣的天地正氣。可是,各位是否知道,這天地正氣最早是出自於哪裡嗎?”

“出至於哪裡?”

眾人自然是不知道的。

陳凡再次說道:“這個天地正氣,最早就出至於孟子。孟子曾經與公孫醜對話,公孫醜問孟子,你最為擅長的是什麼。孟子就回答說,我最為擅長的是養浩然之氣。這股浩然之氣,就是天地之間的正氣。公孫醜又問,什麼才叫浩然之氣呢?孟子就說,他很難說得明白。這股浩然之氣,是最為宏大,也是最為剛強的。用正義去培養他,那他就可以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

事實上。

天文祥的正氣歌,也正是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

“原來文天祥先生所說的正氣來源於孟子。”

“果然,我們的思想是傳承下來的。”

“凡哥,您跟我們再說說孟子。”

雖說最近一段時間,陳凡在講武術。

不過武術這種東西,也不是誰人都能練得牛逼。

但是。

思想境界,對於世界的認知,那就是所有人都必需加強的。

我善養浩然之氣的孟子一出。

雖然陳凡還沒有講孟子的一些什麼事跡,但卻已經無比的吸引了眾人。

對於眾人的期待,陳凡繼續說道:“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國人,大概在山東境內。孟子的祖上是魯國人,後來有一支衰落下來,於是就遷到了鄒國。很小的時候,孟子的父親就去世了,他由母親撫養。在孟子漸漸長大,孟子與一些孩童竟然玩起了祭拜,辦理喪事之類的遊戲。這是因為孟子當時居住的地方離墳墓群很近,不少大型的喪事都會在這裡舉行。受此影響,一眾小孩子就自然的學會了。孟母一想,覺這裡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就將家搬到了一個集市旁。”

“集市旁沒有墳墓,孟子與小孩子也不再玩辦理喪事的遊戲。但集市裡經常吵鬨,而且動不動就殺牲口。孟子有樣學樣,於是也學著做買賣,以及屠殺牲口等一些事情。孟母一看,這個地方也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她又決定換一個地方。這一次,孟母選到了一處學宮旁邊。因為居住的地方是在學宮,受此影響,孟子變得有禮有節,也很喜歡讀書。看到如此,孟母這才滿意,說道,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直到孟子長大,他很快成為了一位博學多才的青年。這個故事,就叫做孟母三遷。”

可憐天下父母心。

一則孟母三遷的故事,一下子讓眾人深切的想到對於孩子的教育。

不過。

孟母對於孟子的教育並不僅僅是這。

接著,陳凡又說道:“雖然孟母一心想教育好孩子,為了讓孟子好好學習,先後搬家三次。可是,小孩子總是愛玩,孟子也一樣。有一次,孟子又是玩了一天,然後回到家。正在織布的孟母看到孟子回來,也沒有打罵他。然後孟問就問孟子,讀書學習為了什麼?孟子就回答說,為了自己。孟母聽完,直接就用剪刀一把將織布機上的布給剪斷。接著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剪斷這一些布一樣。這一些布明明就快要織好了,可是,因為這把剪刀,這塊布就浪費了。如果你還繼續玩耍,那麼,你就將像這一塊沒有織好的布,永遠也無法成材。孟子聽完,知道母親的良苦用心,於是再也不去玩耍,發奮讀書。”

不得不說。

孟母三遷以及孟母斷機這兩個故事,千百年來,不知道影響了多少家長。

很多一些家長雖然也不見得有好的條件,但為了孩子,都是用儘各種方法,希望孩子成材。

“所以,在孟母的優秀撫養下,孟子不但孝順有方,而且還博學多才。同時,因為長年讀聖賢書,這也培養了孟子優良的品德。曾經,有人對正義與生死進行了討論。我們現在也可以進行一次討論,正義與生死,哪個重要?”

這個問題一下子讓直播間炸開了鍋。

“我覺得當然是生命更為重要,沒有了生命,要正義做什麼?”

“我也覺得,生命是最寶貴的,任何東西都無法超過生命。”

“雖然我覺得有的時候正義也很重要,但,如果是我,我會選擇生命。”

當然。

其實很多時候大家也明白。

很多一些先賢也崇尚正義。

不少先賢認為,正義超過生命。

但是。

一眾先賢的理解並沒有真正打動眾人。

而孟子。

就在正義與生死之間,做出了令一個讓大家無比之佩服,也是影響無比深遠的選擇。

陳凡說道:“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但是,大家知道孟子是怎麼選擇的嗎?”

不待眾人回答。

陳凡站了起來,慷慨高歌:“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死與正義之間,兩者不可兼得。

那麼。

如何做出選擇呢?

舍生而取義,這便是孟子的回答。

同時。

這樣的回答,也鼓舞了中華幾千年。

不管是哪個朝代。

因為孟子這一句話,總有一些人站了起來。

他們不是不怕死。

他們也不是不想生。

但是。

在他們知道兩者不可兼得的時候,他們就會舍生取義。

而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

這才讓中華能夠長存幾千年。

哪怕有的時候到了最為危險,最為至暗的時候,我們的民族仍不會褪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