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惠國長公主(1 / 2)

仁宗從前也的確不曾留意過自己還有這麼一位妹子。

真宗一朝的子嗣實在是單薄,從他做三大王的時候開始,前前後後一共生了六個兒子,活下來的卻隻有趙受益一人,也就是後來的仁宗;而兩位皇女之中,長女連名也未起便已夭折,次女生下來便身體荏弱,自幼入道,與父母兄長皆不親近。

等到劉太後薨逝,仁宗知道自己身世後,這才醒覺過來,這位皇長女竟和自己乃是一母同胞所生,也是世間唯一流著相同血脈的至親之人。

他本來就對生母李氏心存著極深的愧疚之情,這時再想著當年生母先被奪去親子,後又痛失幼女,二十來年中和自己對麵而不得相認,該是何等的摧心裂肝之痛。

追悔愧恨之餘,難免也愛屋及烏,將對生母的一片眷戀懷念之心,推愛到了這位從未謀麵的亡妹身上。

當即便要擬旨將其追封為惠國長公主②,又要加千戶食邑,又欲在宗室中擇人承繼長公主一脈,使之身後得享血食供奉。

然而此事大違常理,當時的宗正大力反對,仁宗卻難得固執己見,堅不肯從,最後還是由保慶宮楊太後出麵,請了仁宗來,同他細細講述了當年的往事。

當年劉娥將仁宗抱養自己名下,並因此封後,隨後便全身心地撲在真宗及朝政上,無暇分心照管幼兒,就將他托付給了與自己交好的楊淑妃代為哺育。

因此仁宗自幼稱呼劉後為“大娘娘”,楊淑妃為“小娘娘”,兩位娘娘比較起來,他倒還是跟楊淑妃更為親近些。

劉太後的遺詔中要求仁宗尊彼時已是太妃的楊氏為皇太後,仁宗此時還不知身世,又一向以仁孝治天下,自然是依命而行。

因楊太後日常居於保慶宮,所以又稱為保慶皇太後。

楊太後在真宗和劉娥生前都極得信賴,在劉娥去世後又是她親口告知仁宗身世,一生所知所曉之事雖多,卻從不在不該開口的時候開口。

因而她說出來的事,可信度極高。

饒是如此,仁宗從楊太後口中聽到昔年這一段密辛之時,卻仍是被震得久久不能開言。

李氏自幼家貧,父親去世後生活無著,繼母帶著繼母所生的弟弟改嫁,她隻能出家討生活,因生得貌美,被彼時還在給真宗當外室的劉娥見到,收到身邊當了侍女,待真宗登基後也跟著劉娥入了宮。

等到劉娥需要一個兒子來封後的時候,便被推出來借肚生子。

或許是因為她祖上有胡人血統,體質甚好,一朝懷孕,十月分娩,產下了一個極為健康的男嬰,劉娥與真宗都大喜過望③,抱走孩子後,又許了李妃若是再有身孕,可入檔記做生母。

未及兩年,李妃果然再產一女,這女嬰生得玉雪可愛,眉目秀美處頗肖其母,見人不哭反笑,真宗同劉娥前來探視,都頗為喜愛。

真宗死孩子死得怕了,雖看長女活潑健康,不像是個要夭折的模樣,卻也心有餘悸,打算要等她滿周歲之時再定名冊封。

誰知還未及百日,有一道人飄然入宮,同真宗道這女嬰身係此間氣運,唯有將其舍了入道,不見父母親人,不留姓名來處,方能保太宗一脈江山永固。

彼時真宗尚是勵精圖治的壯年天子,原是不信這些神神鬼鬼之說的,然而據當時隨侍在一旁的劉娥所述,那道人隻歎了一口氣,也不見他如何動作,當時尚在宮室中的眾人,連同侍衛在內,便全都僵立當場,人人動彈不得,隻能眼睜睜見那道人上前,連著明黃繈褓一道將女嬰抱起,轉身便走。

或是母女連心,痛徹難當的關係,李妃竟不知怎地掙脫了那層無形的束縛,開口問那道人,“我母女今生可還有相見之日?”

那道人大約也未想到有這一問,略一沉吟,道:“此女父母緣淺,其餘的卻要看造化了!”

又念了一首道偈,方振袖而去。

那偈子說的是,“一片紅雲覆碧山,葉燃花謝不知還。春風吹落人間世,留得青鬆在故關。”④

李妃痛哭失聲,自此請退後宮,吃齋清修,為一雙兒女祈福,及至四十六歲亡故,也未曾再見女兒一麵。

真宗事後也令當時的皇城司四處尋過江湖高人,卻再未見過能如那道人一般的人物,自是懷疑神仙臨世,前來點化於他,由此開始崇信道教,熱衷“祥瑞”等事。

那都是後話了。

卻說仁宗聽了楊太後這番話之後,原也隻是將信將疑,但既然親妹並未亡故,那追封過繼之事自然也就不必再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