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
八月二十一日。
晏旭和所有的考生們一樣,足足睡了兩日後,醒來便與他們湊去一處。
一邊聽大家講述各自的文章,一邊用筆記錄下來。
考後對題,是習慣,也是為了能讓心裡都對是否上榜有些把握。
若是實在自覺考得差了,便不用候榜浪費時間,可以先行回去。
隻有有自信、或不太確定、或抱著僥幸心理的人,會“不到黃河心不死。”
“於思亮,你這題答得漂亮,果然不愧是縣案首,這文采、這思敏,吾等觀你,不中解元也必是亞元或經魁!”
聽完於思亮的考試答案,圍坐成一圈兒、一圈兒的綿州考生們,紛紛出言誇讚。
於思亮卻極是謙虛,衝眾人環拱了圈兒手後,跳下圈中由桌子拚成的高台,走到晏旭身前,拱手道:“晏旭老弟,不若你也上去說說。”
“對啊晏旭,就差你沒說了。”大家跟著“請”晏旭。
晏旭擱下筆,環拱著手,也沒客氣,走到中間,踩著板凳,站去了桌上,和彆人一樣,將三場試卷的策論題答案,侃侃道出。
眾人沉默了幾息,慢慢整理著思路。
有人則已開始拍手叫好。
有人誇讚解元非晏旭莫屬。
而有人,卻站出來反對。
“晏旭此文有欠妥當,他太過於取中庸之道,便顯得既不出彩、更無突出,恐會落榜矣。”
“哎你說的這是什麼話?儒家思想,核心之道便是中庸,你如是說,是指這核心便是錯的囉?”
“對,我看晏旭就答得非常好。他將這核心之道把握得相當精準。”
“嘁,你又懂什麼?在平路上開出花,才能入考官眼目,否則,與平庸又有何區彆?”
“……”
嗯,爭論起來。
且愈爭愈烈,幾乎已到麵紅耳赤、唾沫橫飛之地步。
晏旭跳下高台,坐回原位,將之前記錄的、感覺出彩的、彆人的文章,一一挑選出來。
沒有參與爭論,因為這本來就是自有【孟子】以來,就沒被人爭出過高下的問題。
直到他們爭夠了、論累了,晏旭才拿起那些文章,提議道:“你們,都去找人投遞投遞。”
要在榜單結果出來前,提前讓一些官員、或者是大儒看到你們的文章。
這樣,如果落榜、如果得了那些人的青眼,也不失為另一條進學之路。
如果進榜,舉人就有做官的資格。若再得獲青眼,就是分上加分,以後也多了一個選擇。
或繼續求學考進士,或就停下來為官為吏。
但晏旭實際還有一層打算。
若是此次鄉試中有舞弊現象,提前讓自己和他們的文章、讓彆的有份量的人知曉,也許就能發揮點兒作用。
前世,有一年,就有科舉中的考生被人偷偷換卷。
但那個考生,有在考後將自己的答時所作文章,投給一名朝中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