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投文(2 / 2)

那是名很有聲望的老臣,閱文後當即便誇讚這名考生有狀元之才。

可金榜貼出,該考生居然榜上無名!

老臣說那話之時可是有彆的官員在場,老臣既跌不下這麵子、更不相信自己眼光有問題。

遂通了關係,將該考生的原卷調出。再將那次的狀元原卷調出。

至此,掀開了首起科舉舞弊“割卷”大案,最後整整查出了52名涉及割卷、以及代考的考生。

最可笑、可悲的是,有名卷箱書吏招認:他連換了一個考生的試卷——八次!

八次啊,三年一考,那考生次次都來考,24年的光陰,就被那卷箱書吏給輕輕葬送。

一大批官員落馬,受到了極為嚴厲的懲處。

也是自那後,考前和考後,就有了考生提前投遞文章、或試卷答案的習慣。

“那晏旭你呢?你準備投誰家?”

綿州考生們被提醒,一邊過來拿文稿,一邊謝過晏旭的幫忙記錄,一邊又問他自己的打算。

“蜀青書院院長吧。”晏旭如是回答。

川省文官最高的知州和通判,還在考場裡出不來。那投彆的文官,晏旭覺得份量不夠。

而文學大儒、歸鄉老臣那些,他又覺得自己的份量不夠。

畢竟他的目的,從始至終都隻是上榜而已,沒想拿多高的名次,就不願意驚動那些人。

想來想去,就隻有川省最有名望的蜀青書院了。

“那你投他,我們就不投了。”頓時有些考生笑了開來,直言要避開晏旭。

於思亮也笑道:“那我就投董老大人。”

“哎你怎麼投他?他都致仕太久了。”有考生疑惑。

董太傅,原是太子的文學老師,在為太子啟蒙三年後、也即太子六歲之時,便已辭官不做、告老還鄉。

如今,太子都已年滿27。董太傅,也已鮮有人記得。

“吾曾有幸拜讀過董老大人的文章,甚是仰慕,其亦是吾進學的奮力與目標。”於思亮謙虛地回道。

便有考生接話道:“其實我也非常喜歡他的那種灑脫不羈的文風,可惜……你要投他,我便不投了。我自認考不過你,哈哈。”

勉強的“哈哈”聲,蓋過了他隱瞞的那四個字:時運不濟。

大景朝前朝末,國朝便已顯頹像,有不少的老臣,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在屢次三番訥諫無果後,便不是黯然神作退居二線、便是辭官歸隱、沒於鄉田。

有的,則已因鬱鬱不得誌而抱憾歸泉。

晏旭其實在綿州書肆中看到董壺董老大人的書作時,便對其亦心生了相惜之意,原也打算著將文章投於他處。

可想想自己的身世、自己的仇人、自己未來要做的每件事,都太沒有把握、又太長遠,就不想再將為國朝貢獻出畢生心血的老人家拖下水。

想讓老人家能安享晚年。

不過也不會阻止於思亮去投。在晏旭覺得:以於思亮那般謙遜的性格,說出那樣的話,背後應該還有彆的深層隱瞞。

大抵就是,於家恐怕和董家有些淵源。且於思亮的文風,也頗有董老大人之風。這可不是單單隻憑借著仰慕、學習,能學得會的。

當然,晏旭也不會去深究彆人的底細。

為了不讓人繼續談論董壺,他便扯開話題,問向萬俊彥:“你準備投誰?”

萬家自己就有個致仕老臣,四品的官兒就退回了開縣。但在朝中應該仍有些淵源,想必萬俊彥會去投“熟門熟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