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參議(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5984 字 3個月前

630shu ,最快更新亂世棟梁最新章節!

行宮,尚書省某廳堂,禦前國務會議正在進行,皇帝在此召集宰輔開會,商議國務。

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長貳官,以及尚書省六部尚書均在場,就幾個議題進行討論。

此外,還有一些官員列席。

年邁的太師王僧辯也參與會議,他看著手中資料,聽工部尚書慷慨陳詞:

“七年以來,河南、淮北各地轉運司官署,對每一年的全年降雨量,以及主要河流的流量,進行了觀測。”

“以此,彙總出這七年來主要河流水位的年度變化情況。”

“總稅司對河南、淮北各要地稅關的曆年記錄進行彙總,獲得這七年來,河南、淮北各地主要水陸通道的物流變化情況”

王僧辯一邊聽,一邊將手中資料放在案上,然後拿起大大的放大鏡,吃力的看著被放大的字以及數字。

他眼睛有些不中用了,所以得用放大鏡來看這種字跡密密麻麻的公文、資料,看著看著,隻覺頭昏腦漲。

新朝的公文風格,一旦涉及到各種“數據”,就會“表格化”,遇到那種表格“堆積如山”的大型政務,就會讓一眾“老臣”頭昏眼花。

人年紀大了,眼花耳背在所難免。

看,看不過來,聽,聽得一頭霧水,這種和傳統公文敘事方式截然不同的“風格”,“老臣”們很不適應。

但是,三省六部各司、署的文武吏,經過一次次的“培訓班”培訓,都變成了“徐州饒州吏”。

按著徐州饒州的“規矩”,將朝廷內部的公文體係進行大規模改革,改成“徐州饒州風格”。

決策時涉及到的各類公文,也大量引入數據表格。

譬如,現在議論的“開河淮運瀆”事宜,有司準備的資料,大半是數據表格。

王僧辯看資料看得吃力,聽發言聽得也吃力,旁邊,一名中年官員,低聲向他講解工部尚書發言的“核心思想”:

一,七年來的各類數據彙總表明,汴水開封段至徐州‘彭城湖’段的冬季水位,即便疏浚、挖深,也無法維持全年通航的要求。

二、汴水亳州睢陽段,南麵與幾條河流較為靠近,若運瀆從這裡開始往東南走,讓那幾條河注入運瀆,可以保持全年水位適合通航。

這條運瀆從睢陽開始,偏離汴水河道,最後從盱眙附近入淮,所以,繞過了徐州寒山,不會與泗水(徐州河段)彙合。

如此一來,“開運瀆”的目的之一——讓徐州的煤、鐵以及各類物資更好的輸送開封——就達不到了。

工部尚書的發言還在繼續,王僧辯低聲問那官員:“黃河、汴水河口的淤積情況,不能緩解麼?”

“王公,這就像個門檻,門檻每年都會增高,不僅如此,彙入汴水的河水,還夾雜著大量泥沙,在汴水上遊河段漸漸淤積”

“河口的‘門檻’逐年增高,而上遊河段的河床也是如此,天長日久,汴水河段冬季水位下降的情況,就愈發常見。”

“若運瀆的大半段,都靠汴水及其傳統支流來維持水位,冬季是很難維持下去的,除非隔三差五就疏浚河道,但這樣做,開支就不小了”

中年官員小聲講解著,他是太師的佐官,官名為“參議”,負責為耳背眼花的太師,講解國務會議上各方發言以及數據分析。

其他幾位年邁的大臣,身邊也有類似佐官,是經過皇帝允許,隨主官列席會議,作為主官的耳朵、眼睛,協助眼花耳背的主官更好的“聽懂、看懂”各種發言和資料。

王僧辯不僅眼花,耳朵也有些背,正常交談時倒是無妨,但是現在,工部尚書長篇大論,說話又帶著濃濃的口音,他聽起來頗為吃力。

也虧得有佐官來講解,他的思緒,才能跟上發言者的“進度”。

江南的糧食、布帛等物資要北輸,經江南運瀆抵達京口,過江後由廣陵入運瀆,到淮陰。

之前,淮陰是行在,所以大部分江南物資的旅程在淮陰就可以結束了。

但是,如今行在在開封,那麼,這些物資還得繼續前進,入泗水,過寒山堰,入“彭城湖”,走汴水,抵達開封。

這裡就有個問題:寒山堰的存在,導致航運需要中轉。

不過,寒山大規模使用軌道運輸,有一套成熟的轉運製度,所以能保持極高的“水-陸-水”的中轉效率,這個問題不是很嚴重。

嚴重的問題,是開封至徐州“彭城湖”這段汴水河道,冬天水位較低,載重量大的漕船通行起來頗為吃力,一些河段需要人力、畜力拉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