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輅點頭,他緩緩起身,從這一刻他不必周旋在各方之間,可以真正地用首輔的權力,去平蕩時局。他目光如炬,擲地有聲:“殿下是千載難逢的儲君,他是大靖複興的希望,誰要膽敢動殿下,就是動大靖的社稷根本!血統、出生哪一個比得過社稷之功?殿下力挽狂瀾,救大靖於危卵之上,此等功績,彪炳千秋,史官定會給出評價!”
梅輅是一個極為克斂之人,此番說到動容處,竟是有些壓抑不住心中的熱潮,他撐掌在側案,肅然接著說:“亂國者,皆是跳梁小醜。大靖的天地百姓都容不得他們!今日起,請國子監辦雅集,請市井辦茶會,大靖子民自有主張,危害社稷者必將人人喊打!”
-
這日夜裡,商白珩回了趟商宅。
他再一次取出清明燈,點火放飛。
靖都風大,孔明燈被夜風吹得很遠。
靖都的各個角落,執燈者抬首駐足,他們知道執燈者最終一搏的時刻到了。
二十四節氣在暗夜裡跋涉許久,他們珍視驚蟄如同仰望明月。
微雨滌清濁風,他們則守護微雨。
微雨眾卉新,執燈者的夙願正在得償。
長夜盼來黎明,豔陽將會高照。待夏至到來,大靖將走向全盛,執燈者依稀看到日月交替的時刻了。
-
西境。
在同一個夜裡,燕熙在竹宅裡也拿出了孔明燈。
“放燈罷。”他把驚蟄燈交給周慈說,“這件事要人多,要各行各業之人,且不得能有意為之,得是百姓自發所為,鄉野的聲音,才經得住各方甄彆。執燈者深耕草野,或有可為之處。”
“好的,我這就去放了,再把殿下的意思交代出去。”周慈接過燈,想了想說,“殿下,執燈者有‘夏至’了。”
“你們一直要找的夏至?”燕熙曾聽商白珩和周慈提過夏至,知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夏至的到來,意味執燈者認為大靖具備攀登巔峰的能量了。
燕熙身為執燈者的一員,感到振奮,同時也感到如釋重負。他完成不了的事業,有人會接續完成。他問:“是誰?”
周慈看懂了燕熙的欣慰,他心反而泛苦,麵上也隻能跟著笑:“我想,他會親自來與殿下說的。”
“我認識的人?”燕熙愈發期待了,“那我等著他。”
-
靖都裡的風向在悄然的變化。
先是國子監裡連著開了幾場雅集,頭一場學生們還在盛辯姓氏江山、血脈正統,更有人大膽地說:“亂血統者,乃竊國者!”
此話太過,在場有學生搖頭,隱晦地提出不妥。
第二場就有人開始見縫插針地說起太子殿下的功績,之前群情激憤的學生們聽到太子殿下為了西境戰場的轉機與漠狄右賢王以命相搏時,沉默了。
有國子監帶頭,民間的學生也紛紛效仿,各種詩會、文會一場接一場。
與此同時,市井上有說書先生把太子殿下的清四姓、建蒼龍、衛西境和殺狄嘯編成話本來講。尤其是殺狄嘯,說得聲情並茂,跌宕起伏,百姓們聽得心潮澎湃又憂心如焚。
靖都的人們,這才意識到他們以為養尊處優的太子殿下,曾經以身犯險,差點要沒了命。
-
與此同時,西境正好來了一批人。這些人來自西境的各行各業,聽說了靖都有人為難他們的西境總督,要來為總督大人討個說法。
於是靖都從這些人的嘴裡聽到了西境的變化,西境百姓吃上了管飽的糧食,西境把漠狄攔在定侯山外,西境的軍戶編入了蒼龍軍,西境的青皮流氓被清理乾淨。有西境的許多地方,甚至有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之風。
西境遠在邊塞,靖都之前隻能細碎地聽到一些情況,百姓們隻道西境在些許變好,沒想到西境是換了天地一般。
而這些,都是因為太子殿下去了那裡。
靖都的關注點逐漸轉到了太子殿下身上,內閣、執燈者以及那些認準了燕熙的人,不約而同地在扭轉時局。
力道被看不見的力量擰在了一起。
移花接木的手法在無聲無息地進行,血統之事被淡去。
天璽帝被越來越少的提及,人們開始愛聽太子殺狄嘯,而不再去聽胡氏的豔史秘聞。
百姓們心裡有樸實的一杆秤,誰讓他們日子好,他們就跟著誰,風已經開始轉向了。
複燕派自然是不肯罷休,他們中許多人已經暴露,這些人中不乏曾有人對燕熙示好,卻被燕熙拒絕的。他們已經沒有其他選擇,若是沒有打贏這一場,接下來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兩股勢力正在拉扯,就在此時,有一個女子披麻戴孝地跪在了午門前。
此女子清麗柔雅,又不失英氣;舉止有度,且端莊大氣。
而讓人毛骨悚然的是,她身上竟背了五把凶煞的長刀。
這樣一個柔弱的女子,背著殺人利器,出現在威嚴的午門外。
實在是駭人聽聞。
前所的錦衣衛立刻如臨大敵地攔住了她。
此女子怒視著這些據說殺人不見血的錦衣衛,冷冷的說:“本郡主豈是你們能攔的?!”
郡主?
大靖哪有郡主,如今除了有個靈兒公主,剩下的郡主都是年紀很大的,燕氏並沒有這樣年紀的郡主。
前所的千戶長見此女氣度非凡,不敢怠慢,他猛地想到——不對,大靖確實有這麼一位郡主,就在前不久剛有的。
他臉色大變,立刻行禮道:“見過建安郡主,不知郡主所來何事?”
此女子正是漢臨嫣。
漢臨嫣乃北原宋家二子宋星河的嫡妻,漢陽的幼女,漢臨漠的幺妹。
在漢家父子相繼離世後,天璽帝追封漢陽為定都王,並加封漢臨嫣為建安郡主。
漢臨嫣是漢家一門僅剩的孤女了。
沒有人敢攔她。
可也沒人敢放她帶著五把殺氣騰騰的大刀進去。
就在此時,不遠處來了輛紅頂馬車,馬車停下,侍衛和錦衣衛立刻跪倒一片。
“參見公主殿下,參見太子妃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