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0 章 陛下陛下!我回來了回來了!(1 / 2)

《自爆穿越後,為始皇陛下搞基建》全本免費閱讀

各地諸郡的郡守郡尉們,十月初四就在鹹陽官舍中,原地接到調令。

大多數被平調他郡,仍為郡守或郡尉。

少數人被降為了異地縣官。除了憤起‘抗爭’又妥協後受罰的那三人,餘者特點明顯——始皇帝出巡時,審察表現不佳,有屍位素餐之嫌。

當然,也有五名仍舊官複原職原地的。

那是因為他們本就是異地為官,又還在始皇帝親自任命之列——換言之,是得用的親信。

調令既下,還給出兩月時間,可去接了妻兒至親一道赴任。自然也可隻帶上得用的親信人手,或者隻身前往任上。

地方郡守郡尉們的調令已下,立即便輪到給新科廷士們授官了。

首屆廷士,區彆於後來專為應試科舉而讀書的書呆子,他們是在亂世中淘洗過的。

即便是六國貴族士人,那也是曆經世事的,絕非溫室裡的花朵。

儘管首屆科舉各科試卷都較簡單,僅僅是以能勝任為官的實用技能為標準。

可是能在一年期間裡,邊備考邊迎考的情況下,考中廷士,那也絕非一般人。

簡而言之,首屆的各科廷士們,就是戰國時代的遺珠、金子,一朝淘選出來,無需磨礪,本身就已散發著光芒了。

直接就可以任用為官,派上用場。

右丞相王綰和新任左丞相李斯,帶頭商議擬定了一百零八名新科廷士們所授官職,提交嬴政審核。

嬴政在勾畫調換了幾人之後,最終批複用印,正式完成授官——

四科一甲者,多授官為郡官的佐官,有那偏遠之地的,更有直接授官郡守者。

二甲三甲者,則多授以縣官之職。其中,明法和進士科多為縣令,明算多為縣丞,明字科則多為縣丞和縣尉。

雖然四科確實並重,但在授官方麵,明字科也確實稍顯劣勢。

考生在報考明字科時,也是早有預料的,也沒人不滿。

自然,這一百零八名新科廷士,在授官時也遵守了異地為官的避諱準則。

廷士們授官完畢,始皇帝又一旨詔令下發郡縣:

[凡郡試榜上有名者,可為郡吏、縣官。亦可來屆應考會試,三次不中者乃止。

凡縣試榜上有名者,可為縣嗇

夫及縣吏,亦可來屆應考郡試,三次不中者乃止。]

“也就是說,郡試過了的考生,就可以謀職為郡中吏員,或者異地縣官了!”

若說調任、授官,隻是郡守郡尉、新科廷士們的熱鬨,那這一道旨令,便是點燃了整個郡縣落敗考生群體!

“若為吏員,不必遵守‘異地為官’避諱,那便可以謀劃就職本郡吏員。但是,為吏畢竟不比為官有聲望,且升遷餘地不大。

而為官員,也要前往他縣,異地為官,必然更艱苦些。但卻有聲望,若有才乾野心,一路升遷,也未必趕不上那些二甲三甲的廷士。”

“對!正是如此。若求安逸富足,就選郡中吏員。若圖出人頭地,就到異地為縣官。

但是,異地為官的郡官,必然會帶上得用的親信,未必會倚重郡中吏員。

而異地為縣官,不但要背井離鄉,也要與他縣的縣吏鬥智鬥勇。”

“如此看來,為吏、為官都殊為不易啊……”

“那還有繼續應考這一條路可走嘛!繼續應考會試,一旦過了會試,殿試時,說不定始皇帝陛下,也仍舊不會黜落一人呢?”

如此成了新科廷士,即便不比首屆廷士,但那份榮光也不會小了去!

“況且有三次機會呢!三次不中才不允許再考。”

有那心思敏銳者,卻已經看出來日可能的激烈競爭態勢。

“現在是天下戰亂初定,官吏缺額嚴重,才準許吾等為郡吏、為縣官,想來謀求職位時也寬鬆許多。

可等再過幾屆,若還是考不過會試,回頭來謀職郡吏或縣官,恐怕早就被彆人搶占了!即便仍有資格,恐也無虛位以待了!”

還不如早早地謀個本地郡吏,或異地縣官職位,以免到時兩頭空。

但也有那自信才高者:“這屆某是一時失手,下一屆必然得中!”

況且首屆科舉,才華橫溢者甚眾,但這屆過後,才高者大多已入官場。下一屆爭奪榜單者,必然才華稍遜,那他定能得中!

這也是寧為雞頭,不為鳳尾了。

通過郡試的考生,是各懷心思,幾番考量,最終有謀職郡吏、縣官的,亦有繼續備考下屆會試的。

郡中如此,縣中也大差不離。

或直接在縣中

謀一個縣嗇夫、縣吏之職,小富即安,知足常樂。

或者繼續備考郡試,以圖更高的起點與未來。

總之無論如何,一屆科舉下來,大秦官吏的嚴重缺額問題,迅速得到緩解。

隨即,朝廷又頒發官吏‘三年考績細則’,以規範和督促官吏的為官舉措,並以考績結果,作為升遷的依據。

若是沒有異地為官製度,拔出了郡守郡尉們的根腳,又有科舉擢選出的人才湧入補充。

三年考績細則若要施行,恐怕必受抵製。

但當現在一切都打亂洗牌重來時,本就正值王朝初建,也就順利地施行下去了。

隻是在開頭幾年裡,馮劫要時常帶著他的禦史團巡察地方了。同時在始皇帝無暇出巡的時候,派些‘欽差大臣’巡察各地。

以確保度過秩序初建時期,等走入正軌後,便隻需糾偏扶正,維持運行。

諸此種種,可以說始皇帝三年,是大秦這輛戰車,終於駛入軌道的一年。

……

在大秦從鹹陽到地方,風起雲湧、革新蛻變之時。

仙使周邈一行,已經按部就班地出使完樓蘭,而後原路折返。

經過烏孫故地,現在的西域東郡時,甘羅已經率領曾經的使團成員,將牧民編入戶籍,廢除烏孫的奴隸製,牧民和奴隸皆轉化為大秦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