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3 章 商人吳九行走在路上(1 / 2)

《自爆穿越後,為始皇陛下搞基建》全本免費閱讀

【始皇帝二年,仙使邈始治馳道,二年乃通八方。

——摘自《秦書》】

【始皇帝二年,年既罷,仙使邈東遊,始治馳道東南。

道分東、南,與濱海。東至成,南入臨湘,濱海儘江水,串結秦南。是年即成。

始皇帝三年,仙使邈西遊,始治馳道西北。

道分蜀、西域、九原、遼東,華北而返。西至樓蘭,北直九原,東北遠遼東。塹山堙穀,秦北坦途。是年即成。

——摘自《前史通鑒》】

【秦治八方馳道,道廣五十步,外掘溝深丈,築以夯土,壘以堅石,樹以佳木。

道百裡而有驛,客往來歇宿,補以糧草。驛中有卒,日夜衛戍,盜莫敢近。

八方馳道已成,令出鹹陽,數日知天下。郡有叛盜,朝夕軍亂徒。如是朝野相通,郡縣安穩。

南來北往,道通西東,士、賈與百工,並八方黔首,終日不絕也。

——摘自《始皇帝政要》】

古往今來,關於秦馳道的史料都很充沛,論述浩瀚,不可儘數。

而秦馳道曆經兩千年不毀,在現代水陸空交通網興起時,仍有過半裡程正常通行,正是悠久珍貴的活著的曆史文物了。

——當然,此為後話。

……

若此時有近地衛星,變焦拉近,對準秦朝大地。

便可見——

馳道通八方,東方目見浩瀚汪洋,西方入眼駝峰連綿。

北是天地一片青,南則老林莽森森。

東北莽荒,獸嘯深林。東南廣平,沃土肥水。

西南險峻,立峰橫嶺。西北蒼茫,牛羊馬鷹。

馳道所至,八方景色殊異。

再次變焦拉近,將焦點聚焦在東南濱海道上。

馳道筆直、寬闊而平坦,道旁溝外後麵有村居的平地上,有三五黔首鋪一張草席,上麵擺放著售賣的貨物——

青黃芻稾、乾葉亂草,麻繩麻袋、筐簍草席,菜蔬野果、乾淨清水。

都是過往客旅用得著的,牛馬吃的草料,捆紮盛裝的工具。

還有就地壘砌的灶上,用陶罐溫著湯飯。

一支商隊由遠及近,道外黔首便吆喝起來。

“熱湯

熱飯!芻稾草葉!捆裝的繩袋筐簍和遮蓋的草席咯!喝上一口乾淨清水吖!吃上一碗熟飯熱湯嘞!”

這是一支有兩頭驢拉貨車,一匹馬拉客車——四壁無遮、上有篷蓋,裡麵坐著三人,又有隸臣四名挑著貨擔,武士五名護衛的商隊。

護衛的一名武士提出,“趕路大半日,口中乾渴,腹內饑餓,何不去換來飯食清水?”

馬車上,一眼便知是商隊主家的男子,見是缺了鼻子的武士開口,便也耐心解釋:

“你頭一回跟著走,不知行情。拐上馳道後,為趕路圖方便,早上朝食確是如眼下一般,在道外易了湯飯來吃。”

“但你不知,再沿馳道往前走十裡,就有馳道驛站。”

“那裡可為客旅提供住宿、飯食和草料,還有驛卒衛戍,不必擔心強盜賊寇劫掠。

我們今晚就要去驛站中歇宿,到時再吃飯喝水也方便放心。”

馳道上每隔百裡而建的驛站,是大秦朝廷直接經營,雖更多是為官吏、驛傳而服務,但也為往來客旅提供方便。

隻是需要按價給付金布。

但相比宿在野外,風吹雨打,既要防備野獸又要防備盜賊。宿在馳道驛站,有遮風避雨的屋子,熱飯湯水,又不必擔心野獸盜賊侵犯,可就好太多了。

何況馳道驛站的食宿價格,與城中官舍一樣,實惠不貴。

“好罷。”缺鼻武士妥協。

儘管距離那驛站還有十裡地,還要再忍受饑渴半個時辰。

道外的黔首見商隊沒有駐足的意思,也不氣餒。

隻是停下吆喝,靜待下一隊客旅經過。

馳道百裡一驛,早出晚歇勤快趕路,一天差不多勉強能走百裡。

而他們村位置尷尬,不占‘前不著村、後不著驛’的地利,總有許多客旅如果知道前方有驛站,會選擇繼續趕路,在驛站去食宿。

不過,馳道上客旅不絕,總有一些會選擇不去忍那十裡地的饑渴,選擇用糧布或貨物,換一頓食水,再順便讓驢馬吃些草料。

時不時地,還能換出些麻繩、麻袋、草席、筐簍等雜貨。

天時好的話,他們擺攤一天,總也能賺上全家一天的口糧。

這門生意,不能讓他們一朝暴富,總歸能貼補家用,

能養活人。

半個時辰之後,這支商隊終於在黃昏時分,抵達前方的‘濱十七驛站’。

濱,指馳道中的濱海段。編號十七,指該段上的第十七個驛站。

濱十七驛站,建在馳道外半裡地,有出入兩條小道連接馳道。

小道也平整乾淨,道旁植了兩排佳木。

商隊來到驛站前的廣場,入目是高一丈,下半截壘石、上半截夯土,堅實牢固、四麵圍合的高牆。

高牆下靠牆建了驢棚馬廄,高牆內是四排房屋圍成的院子——據說仙使稱其為四合院。

進入驛站,四方皆是一排排一間連一間,排列整齊的房間。以供往來客旅歇腳住宿、存放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