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經濟危機(1 / 2)

李勃發放助學金補助,出現短款。從自身找原因,他認識到還是自己工作不細造成的,自己承擔損失,也是應該的,不能說是吃虧。

父親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但明事理,常常教育子女,吃虧是福,貪便宜是禍。

李勃自認吃虧,也是受了父親的影響。

5元錢,對李勃來說不是個小數目。他每天都是精打細算過日子,期望把每一分錢都能花在刀刃上。

可即便如此,報到以後,僅過一個多月,他個人的“財政”就出現吃緊狀況,瀕臨經濟危機。

這也和家人的認知有關。

老家人都認為,去城裡上了國家辦的大學,成為吃商品糧的國家的人,國家就會包辦一切吃喝拉撒。

其實,雖然經過這幾年的改革開放,國家財力持續增加,但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狀況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國家仍然拿不出錢來包辦大學生的一切花費用度。

國家建學校,招老師,免學費,其實大頭已經出了不少錢,仍然掏錢為學生們提供獎學金、助學金。

學生家長負擔的隻是很小的一部分,主要還是學生的吃穿用度。

李勃從家來時,本就不富裕的家,也拿不出多少錢來,主要還是二哥保金打工的收入,加上親戚少部分的讚助,總共也才120元。

報到當天,買必須的生活用品,交一年的書作費,就花掉大半。把發的一周飯菜票消費掉之後,自己掏錢買菜票,又花掉一半。

現在,李勃盤點自己的“金庫”之後,判定已經處於經濟危機之中。

破解經濟危機,不外乎兩條道路,一是開源,二是節流。

節流是有限的。李勃已經勒緊褲腰帶生活了,再節流估計就要餓肚子了。

開源也是有限的。李勃家裡的源頭本就沒有多少“水”,很難再往他這兒放水。

無奈之下,李勃隻好給遠在山西的二哥寫信。

信的開頭,介紹了來鄭州以後,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到農大、工學院和李紅鬆、陳軍衡的見麵情況,以及軍訓、上課情況。但重點的重點,還是經濟問題,闡明了花錢的充分且必要的理由。

在學校寄信,還是比較方便的。

學校的小賣部出售兩種信封,一種是郵局監製的白紙印製信封,另一種是帶學校名字的牛皮紙信封。白信封2分錢一個,牛皮紙信封5分錢一個。

李勃覺得自己的字還能拿得出手,根本沒必要多花錢買帶學校名字的牛皮紙信封,每次隻花一毛錢,買5個白信封,自己寫學校地址。

普通郵票8分錢一張,掛號票和紀念票就貴不少。李勃就隻買8分的,他對郵局能負責任地把信送到收信人手裡充滿信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