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先賢故事永流傳(1 / 2)

隨著大幕開始,其他人物自然也是撤離這裡,就剩下了李信和司馬遷。

而司馬遷遊學,還是他父親的主意,閉門造車是沒用的,隻有多走多看才能寫出真實的史書。

讓他用筆記下他看到的一切。

司馬遷的遊曆也是有目的的,追隨先賢的腳步,走先賢走過的路。

比如舜帝——大舜,大舜走到哪裡就有人趕來追隨,之所以這樣被人追隨,因為大舜忠孝的美德,因為大舜禮讓的美德。

舜帝二十歲時,就因為孝順而聞名。

他走到哪裡,美德就傳播到哪裡。

相傳一年的時間,舜帝居住的地方就會形成小村落。

兩年,就會形成一個城邑。

三年,就會變成一個大都城。

之所以大家都願意追隨舜帝,追隨有美德的人,大家相信就會過上好日子。

而舜帝也確是如此做的,對待那些追隨他的人,就好比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以忠孝傳善天下,天下美德皆從舜帝始。

“五帝本紀中,我寫舜帝的筆墨最多,就是想把舜帝的忠孝傳至千秋萬代。”

“百行孝為先,忠孝傳家後來成為了世代相傳的華夏家風,這要感謝您的記述!”李信由衷說道。

華夏以孝傳天下,因為那些忠孝傳家的記述真的是影響很大。

司馬遷自然是不敢居功,感謝的是大舜。

隨著司馬遷的腳步繼續遊曆,來到了會稽山探禹穴。

遙想當年大禹會盟諸侯盛況。

大禹召集諸侯前來,是為了共同祭祀天地,是為了合為一體安定家園。

聽到司馬遷的訴說,李信還是有所了解,畢竟真的是對話先賢,功課還是需要做好。

大禹事跡是被司馬遷記錄在《夏本紀》中。

而他所記錄的大禹事跡,很多都是出自《書》中的《禹貢》一篇。

所謂的《書》,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尚書》。

說到大禹和會稽山,就能想到還有一位曆史人物越王勾踐。

勾踐是大禹的後世子孫,會稽山就是他被困之地。

這些不是巧合,可以說是有跡可循。

大禹治國有方,天下安定後,在此會盟諸侯後,功成而崩,就地葬在會稽山。

勾踐是大禹的後人,勾踐祖先受封在會稽山一帶,負責祭祀大禹。

時代變遷,就有了越國,長時間的受封,也成為了國。

吳王夫差自然知道勾踐是大禹後代,在打敗越國之後,為了羞惡勾踐,就困勾踐在會稽山,甚至讓他成為奴仆。

好在勾踐沒有放棄,臥薪嘗膽,終於是一雪前恥。

勾踐在打敗吳國之後,自然要回來祭祀大禹,因為他護住了越國,護住了祖宗基業,無愧祖先。

“像大禹這樣的先賢,應當永遠被祭祀!”李信感慨說道。

“後世還祭祀大禹嗎?”司馬遷詢問道。

既然說道大禹應該被祭祀,司馬遷自然是有這一問。

“在我的年代,公祭大禹的活動,已經是國家級的祭祀盛典!”

“好!”司馬遷非常高興。

李信說了一下,不隻是大禹的事情,那越王勾踐的故事也是在後世一直流傳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