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四尺玉(24)(2 / 2)

凶契 瑆玥 5962 字 6個月前

青岫對應著下麵的名字找到了缺口兩側的兩位女生,周紅媖和朱楠音。

周紅媖,權鳳春,朱楠音。

正確的排列應該是這樣的吧。

青岫:“這個缺口,應該站的是fiona同學吧。”

吳老師:“可是,就算這位同學照畢業照當天請假了,可人名冊裡也應該有她啊。”

“84級的學生,畢業的那年應該是87年,87年的六月份?”

“對,畢業照一般都在五六月份拍的。”吳老師想從照片上找到日期,但上麵並沒有標明。

1987年1月6日,不知怎麼,青岫的腦海裡就浮現出了這個日期。

萬重說過,他來到這個世界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四尺玉巷垃圾池上方貼的居委會通知,落款正是這個日期。

或許是最近的事情太過緊湊密集,有些細節就被遺漏了。

青岫幾次想起這個特殊的日子,卻居然忘記了查一下這個日期所對應的陰曆日期。

“吳老師,人名冊是什麼時間立的?”青岫說著,就右擊人名冊的圖標看了看創建日期,發現是2002年。

吳老師想了想:“咱們學校在2002年將所有資料進行了電子化錄入,這些2002年之前的資料,錄入也相對簡單。”

“您還能找到84級這份人名冊的原始資料嗎?”青岫問。

吳老師不大明白青岫為什麼會如此執著:“這個,那幅沒有名字的作品,也許標簽弄錯了,說不定是其他班級學生的作品。”

“您還能找到84級這份人名冊的原始資料嗎?麻煩了。”青岫覺得自己變成了npc,此刻不知道該怎樣靈活地要求或請求對方,唯有將問題再敘述一遍。

如果萬重在,這件事就簡單順利多了吧。

“好吧,您稍等一會兒。”吳老師點了頭,學校交給自己的任務就是儘可能滿足對方的要求,尤其是資料方麵的提供。

此時的房間裡就剩了青岫一人,他盯著這張黑白畢業照看了很久,心裡想著,就算是沒有找到權鳳春的直接資料,但想辦法聯係到“她”身邊的這兩個人,應該總能提供些線索吧。

周紅媖和朱楠音,87屆的畢業生,距離2006年的今天,已經畢業了19年了。

畢竟這個學校學的是藝術,當年這個班總有人還活躍在藝術圈子裡,也一定會有同學聚會之類的活動吧。同學中的任何一個也能提供些蛛絲馬跡的吧。

青岫突然發現,自己莫名其妙變得和青嶠一樣樂觀起來。

桌上的電話突然響起來,青岫質疑了一下,拿起了聽筒,電話那邊是吳老師的聲音:“禮先生,我們聯係上衛樺老師了!目前正在和她通著電話,你趕緊來一趟三樓辦公室吧!”

青岫也很激動,掛上電話就直奔三樓辦公室而來,接過了辦公室老師手中那尚有熱度的電話機聽筒:“衛樺老師您好,打擾您了,這次的學校畫冊設計由我們團隊負責。”

“您太客氣了,吳老師已經把情況都跟我講了,非常感謝貴公司對璞玉中學的支持,我對母校是很有感情的。”衛樺的聲音略低,很有磁性。

“是這樣的,衛樺老師,因為我們公司老總是嶺南人,所以他很注重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恰巧我昨天在參觀學校優秀作品的時候,發現了您的一幅記錄鼓浪嶼風光的畫作。”青岫道出了自己在心裡已準備好的說辭。

電話那端的衛樺略微遲疑了一下:“鼓浪嶼……沒想到那幅畫被學校保留了。說起來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可能是83年吧,那會兒我已經畢業留校做老師了。我記得當時我們都很崇拜一位嶺南畫家,所以就很想去領略那邊的風光,大家趁著暑假放假,幾個人就買火車票去了福建,而且還專程去了趟鼓浪嶼,您應該也知道鼓浪嶼那座島上出了很多藝術家,包括畫家、鋼琴家、文學家……當時我們都特彆崇拜詩人舒婷,尤其是她那首《致橡樹》。”

雖然衛樺的說話內容有些發散,但青岫還是牢牢記住了她提到的每件事。也許是出自直覺,青岫總覺得衛樺的那幅嶺南風情的作品不會平白無故的出現在展廳,並讓自己看到。包括學校操場裡那顆古榕樹,也不可能平白無故長在那裡。

《致橡樹》是詩人舒婷1977年發表的作品,青岫對文學作品研究的不多,當初看到這首詩歌也是來自高中時的推薦讀物。

青岫依稀記得自己讀到這首詩時的感慨:按照我國的植被分布,橡樹這樣的植物幾乎是不可能生長在木棉花的故鄉的。也就是說,這兩種樹能夠並肩站在一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可惜那一趟采風我沒有獲得什麼靈感,雖然旅途上挺開心的,但回來了也隻創作了一幅鼓浪嶼的畫。”衛樺的聲音非常適合朗誦詩歌,“不過,那一趟也挺有收獲的。”

青岫沒有答話,而是洗耳恭聽。

“我們在福建的一個叫永春的地方,招收了一個很有天賦的女學生。”衛樺說。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