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字到賊字一氣嗬成,最難得是他用這個禿頭筆,寫的小草,而且用墨極重。用筆似乎是隨心所欲,瀟灑遒脫,筆意簡捷。結構自然,連綿飛動中見蒼勁有力,起轉婉合中但見沉雄老辣。
幾位大人如果不是怕打亂了這個少年的思緒,早就全部喝了一聲彩。雖然現在這個少年無論在字還是在畫中,還略略帶著一份生疏勉強,可隱隱看出此子有大家氣象,更難得是這種畫法書法,幾位大臣都是見多識廣之人,從就沒有一個大人看到過。
此是誰家子,假以時日,有可能都是第二個李密啊。
狄仁傑產生這個想法,是來自李密少年時一段故事。李密少年時喜歡讀書,在牛角上掛著一卷《漢書》。這時候紙張還很厚,一卷《漢書》分成許多本的。他一邊走一邊看著《漢書》中的一卷。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到這一幕,就好奇地跟在他後麵,心中覺得很奇怪,這是那一家少年郎,這麼勤奮?於是就問他。
李密認識李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書,李密回答是《項羽傳》。楊素與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到家中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見識氣度不凡,不是你們所能比的。後來楊玄感造反,請李密幫助,也是受了他老子這段話的影響。不過這段牛角掛書,也成為曆史一段佳話。
現在這個少年與當時李密歲數差不多大,都在十二三歲左右,而且一樣的氣度不凡。不過現在他這首詩還沒有寫完,狄仁傑不便交談,一會兒交談就知道這個少年的為人學問了。
但以少年這個年紀,就有這份畫功,這個字跡,這個少年儘管現在很貧窮,以後也不是池中之物。
四個大臣全都怦住呼吸,到了他們這地步,見識遠勝於常人,狄仁傑看出這個少年的不凡來,他們同樣也能看出,都省怕打擾了這個少年。
少年繼續寫了下去: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儘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彆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當這個少年終於將這首詩寫完。啊!狄仁傑差一點叫出聲來,連忙將自己的嘴巴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