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勢在必得(1 / 2)

玩唐 午後方晴 8836 字 2024-03-22

她還不算一昏君,王畫昨天提議很好。、、如果實施下去,利國利民。但風波也多,到了晚年後,如王畫所想,某些時候她確實做事沒有十幾年那種雷行風厲的大氣與手段。

因此將幾個宰相喊來,商議了半天。主要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一些有益的改革,造成的爭議最少。但就是這樣,朝堂上還在吵,她聽出來了,都是為利益在爭在吵。

這還是我的大臣嗎?老武臉都氣白了。

散了朝後。她心中還積攢著怒火,先是王畫,然後是這些宮女。

這是城門失火之罪。如果王畫真要在宮中開個狂歡大會,她說不定一笑了之,還會說他曠達,不算過份的行為。隻要彆勾搭王妃什麼的就行了。

宮女嚇得退下,換衣服去了。但也因此,幾天後,情形依舊。連上官小婉也有一次導王畫開玩笑,吃著王畫的小豆腐。

但到了六月末,好消息漸漸傳來。首先是小哥到來。

這是王畫最期待的人,立即讓他進帳與自己交談。

然後結果讓王畫頗為失望。談了。試了,勇力是有的,可對兵法還是很陌生。這純是一個浪蕩公子哥兒,根本不是王畫印象裡那個舉世名將的風采。看了看他的座騎,也是一匹藏青大馬,那匹史書中的白駱駐也沒有看到。

白驗駐事主要他沒有從小哥身上看到一點將才的影子。或者他也與蘇詢一樣,中年後才發奮圖強的?王畫疑惑不解。無奈之下。隻好讓他做了一名校尉。

人到齊了,計發,開始實施了。畢竟北方到了十月後,十分嚴寒,對唐朝將士更加不利。再加上萬裡之遙,有許多時候他們還不能公開身份奔跑。因此得在路上耽擱兩個月以上的時間,這樣留下實施計劃 的時間段不超過一個月。比他自己又要製作犛航,又要準備製作瓷器還要緊。

六月末,王畫親自將血營帶出去拉練。沒有人奇怪,血營經常出去拉練,並且借助拉練進一步淘汰士兵。不然不是四千人,而成了一萬多人的大軍。這也失去了血營當初的特點,靈活性,還有血營有許多破例的地方,朝廷也不容允他們編製過大。

但出了城後,王蕭二人各帶著一支軍隊離開了長安,各自三千人,帶少了不管用,帶多了令人矚目。並且這六千人中一半以上是胡人戰士組成的。血營的胡人戰士也幾乎全部被帶走。

王畫再次帶著殘剩下來的血營將士回長安,繼續招兵拉練,除了武則天與少數重臣外。居然沒有一個人知道血營這次的行動。而且知道的幾個人都十分地擔心,怕他們暴露目標。

到現在王畫還沒有將望遠鏡的事公開。這玩意兒一公開,準得流失。如果靈活機動的突厥人手中有了這個利器。唐朝軍隊會將更被動。因此王畫心中想法是寧肯這種東西不要麵世,也不將它打算公開出來。

這一次回來後,王畫又製作了一些。其實打磨鏡片並不困難,同時王畫還進行了一些改革。原來曆史上最早出來的望遠鏡是單筒望遠鏡。木柄。王畫手裡沒有橡膠、塑料,於是用木膠、鹿膠還有一些油墨。再加上一些鐵絲鋪筋等材料做成鏡柄。這樣更柔軟,同時還可以做一些微小的焦距調整,比木柄更容易攜帶。

不過這個柄王畫摸上去,感覺怪怪的,因為有鐵絲,有些紮手。還有一種粘乎乎的觸覺。

王畫一路軍隊分發了十柄。這種東西就是在血營內部,還是有許多戰士並不知道有這種東西存在。所有掌管望遠鏡的斥候,都是血營的心腹,家世還要可靠。知道內情的人稱他們為掌眼人,或者眼睛。

但王畫知道。這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這件事早遲還會讓更多的人知道的。保密一天是一天吧。

再就是棉花。

平常人家倒也罷了,因為是李顯授意的,這引起許多人關注。一開始田間稀稀疏疏的。笑的人有。說李顯不懂農事。敬的人也有,說李顯關心民情。但到了五月份後。漸漸不對了,棉花長大了,枝繁葉茂。一朵朵或黃或白或紅的花朵開得象天上的繁星一樣。因為得到了很大的空間,還有肥料,母株更是茁壯成長,都象一棵棵小樹一樣,立在農田間。

連武則天聽到消息後,帶著大臣。還從坊間請來了幾個高昌商人,一邊看,一邊詢問,這種草棉子與高昌的草棉子有什麼區彆?

幾個高昌商人彎下腰去查看。不但有區彆。區彆可大了。他們哪裡的草棉上能掛幾個桃子?現在這裡的草棉子才掛了第一批棉桃,就有十幾個,將棉枝都綴彎下去。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皇家出產的東西就是與眾不同?一個個茫然地抬起頭說:“陛下,不是好,是太好了但在想另一件事,西域的草棉子量並不大,但每年織成的棉布,能為許多百姓家中增加一些收入。唐朝中原如果能出產這種棉花,對高昌人來說,可不是一件好消息。

武則天可不會管高昌百姓生活得好不好,她聽了後十分高興,吩咐李顯務必請手下農夫慎重看管好這些棉花。等到收獲後,看一下畝產,以及到底有多少效益。

其實算法都不對,李顯的莊子是良田,還有他是肥料隻管堆,差一點將棉花堆得長瘋了。如果不是打枝打得及時,有可能會出大問題。還有就是有棉產品出來,也是按長安的物價計算的。這是截

但造成一今後果,棉花普及起來比王畫想的還要快。

到了六月末,一些早熟的棉花終於耐不住,欣欣然地將果殼撐開,露出雪白的棉絮。這一下子更轟動整個長安了。武則天再次帶著大臣。來到田間察看,然後看著農莊裡的仆役們,將棉花采摘下來,還有一些曬好的。於是興致勃勃地看他們脫籽,然後仿紗織布。一條棉布出來後,命大臣們賦詩。

讓李顯出儘了風頭。

然而果如王畫所想,得到一些大約的產量與種植要求後,許多家族開始新的一輪搶地風波,特彆是西域的地方,哪裡到處都是荒地,現在卻成了寶貝。還有這個采摘十分麻煩。又有農夫,從哪裡來。

風雲,終於從長安開始,擴散到各地。至於李顯這塊田裡的種子。更成了搶手貨。弄不清楚啊。不敢用西域或者嶺南的種子。李顯雖然是中庸,可身後還有一個強勢人物。這個勢能不借麼?

隻有到這時候,李顯才明白王畫說了一句,我幫你,可就幫了這個。棉花。那個什麼航海,到現在還沒有音訊。可現存才看到,就是這棉花,對他產生多大的幫助!

很感謝,可不好當麵酬謝,於是在聽說自己女兒經常與王畫“鬼混”在一起,讓李裹兒帶了許多珍貴的首飾,賞給王家。結果王畫隻留了一部分,送了三鳳與大鳳,還有母親,其餘的轉贈給了李裹兒。

那天李囊兒十分開心,讓王畫想怎麼騎就怎麼騎了幾回。

但王畫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兩樣工藝品上。他是要勢在必得,不但事關國體,還有四鳳的消息。如果默啜真能提供一些消息,他多少從這消息裡判斷四鳳可能的下落,以及這個想要對付他的仇家是何人。

王畫勢在必得,可這回默啜同樣也勢在必得。

一些消息傳了過來。首先就是太原的,快馬下旨,各大家族十分配合,將家族作坊裡最好製作航航的技師全部送往長安,但因為路途的原因,這些人還在半路上。

可另一個不好的消息傳過來。在這些家族的配合下,終於發現了幾條突厥人剛剛生產的乾航,已經流傳到了太原,隻是數量很少。也讓快馬帶到長安。武則天與群臣好奇地觀看。

突展人生產種多毛製品種,包括犛航,還有氈棚。許多帳蓬就是用毛製品做的,不然那一天王畫用了夜攻加火燒,也沒有那麼大效果了。但能出現在太原,說明工藝十分精良。不然也沒有商人打那麼遠往太原帶,犯傻不成?

果然這幾條犛航製工十分精良華美,上麵還穿著一些金銀細線,圖案更是絢麗多彩。

這是外行人在看,王畫卻一眼就看到了問題所在。這幾條耗鑲,是在仿突厥風格,可本身帶著濃濃的漢族與大食風格在裡麵。漢族風格好理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