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23章(1 / 2)

沈霽沒想明白李雲杳是在什麼心境下說出這番話的,到了李穆家,她敲開那道公屋的門,又毫不見外地往裡頭跑:“我來找老師請教文章了!”

李穆:“……”

誰是你老師了,我還沒答應當你老師呢!

麵對沈霽的厚臉皮,李穆並沒有反感,反而十分寬容淡泊。問她:“你的文章呢?”

“文章呢?”沈霽自然而然地扭頭問李雲杳。

李穆注意到了跟著沈霽一起來的少女,略遲疑:“這位是……”

“學生未過門的妻子,她也寫得一手好文章,隻可惜火候不夠,特來向老師請教!”沈霽道。

李穆:“……”

所以到底是指點你還是指點你未過門的妻子啊?!

李雲杳瞥了沈霽一眼,沒有反駁她的話,恭謙地上前行禮:“小女子見過李中允。”

李穆想著,指點一個人是指點,指點兩個人也是指點,左右他閒著,那就都指點一下吧!

好在沈霽雖然沒有帶文章來,但李雲杳帶來了。

這是她為今年的“年中考試”所準備的一篇賦,而和眼下占主流的“律賦”略為不同,是較為新鮮和小眾的“文賦”。

所謂“律賦”和“文賦”,其實都是“賦”的文體,迄今為止,共發展出了四種,分彆是“古賦”“俳賦”“律賦”及新出現的“文賦”。

“古賦”在秦漢時期的賦中較為多見,比如《楚辭》就是是“古賦”中的最典型的文體表現;

“俳賦”則是受駢文的影響,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其中以《洛神賦》為最早的“俳賦”,特點是對仗工整嚴格;

“律賦”顧名思義便是要求聲律對偶的賦,它與律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它在對句形式上也頗為講究。

它自初唐時期出現,之後在科舉應試上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為了應舉,寫律賦的人往往會用許多典故及華麗的辭藻,寫出了空泛沒有內涵的文章。

李穆認為,尤其是五代以來,並沒有多少值得稱頌的好文章,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種風氣一直延續至今,而這也是他極力想改正的。

至於“文賦”,它的出現其實與中唐時期一些文士發現了“律賦”的問題而做出的改變有關。比起為了聲律而強行用典故、堆砌華麗的辭藻,這些文士更想寫出自然、隨性的散文,因而又將這種文體稱之為“文賦”。

最開始接近“文賦”這種形式的是膾炙人口的《阿房宮賦》,如今也有不少人寫的辭賦文體開始向“文賦”靠攏。

李雲杳這篇“文賦”寫得正合李穆的心意,它以表達抒發自己在寫文章、做學問時的享受為主,體現了她愛好文學的誌向,不過卻隱藏了一絲憂慮。

李穆不知道她的憂慮從何而來,便開門見山地問了出來,李雲杳卻是不知如何作答。

一直都聽不懂兩人說話的沈霽抓了抓後腦勺,插話道:“老師覺得她的文章如何?”

李穆已經沒空去計較她的稱呼問題了,回答道:“很好。”

沈霽又問:“若是讓老師權知貢舉,這篇賦,是否合格?”

李穆斟酌道:“單以這篇賦來說,合格。”

沈霽道:“那老師知道她為何憂愁了嗎?”

李穆愣住了,李雲杳也有些詫異地看向沈霽。

過了會兒,李穆才惋惜地放下這篇文章。

他已經明白了李雲杳的憂愁,——空有一身才華,卻因女子之身而無緣科舉之路,怎能不遺憾?

忽然,他瞥見了一旁的沈霽一眼,想起這家夥可以參加科舉,隻可惜從剛才的行為裡便看出“他”其實並沒有什麼才華,一切都還需從頭教起。

想到這兒,他便對沈霽說道:“既然今日說到了賦,那麼我們正好可以從賦開始教起……”

沈霽:“?”

她不是過來進行搶救性文章保護的嗎?為什麼老師突然就開啟了教學模式?

沈霽被李穆拉去打基礎,基礎牢固的李雲杳則被允許借了一卷李穆之師王昭素贈予他的《易論》來看。

係統問李雲杳:“有人搶了夫子的活,夫子不在意嗎?”

“這又何妨,讓李中允先給她打好基礎,婚後我再替她鞏固基礎。”

沈霽的科舉之路才開始,她不必急於這一時。